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6期顺利举行,聚焦全球中期经济发展趋势

时间:2025年03月04日 作者: 

       2025年3月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全球中期经济发展趋势主题研讨会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6期成功举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原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Marshall Mills发表主旨演讲,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执行董事魏本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宗鑫出席本次沙龙就本次会议主题进行分享探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本期沙龙。





Steven Barnett以“中国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路径”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国入世 20 年的实践印证了多边合作的普惠价值——通过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腾飞,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无论是应对经济失衡还是气候变化,唯有创新合作机制、坚守多边原则,才能实现“所有人变得更好”的愿景。他强调,改革是增长的源泉。当前,改革需从“量”转向“质”——通过市场化机制释放存量资本效率,而非单纯依赖增量投入。对于未来发展,他建议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法治化、市场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公平竞争生态,深化国内市场整合,将“增长奇迹”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韧性”。



Marshall Mills以“全球生产率困境与增长重构”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显著分化格局,整体增速仍处于放缓通道,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加剧了各国经济增长不平衡,各国呈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目前,单纯依赖资本扩张的增长模式已接近瓶颈,效率提升与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他强调,提升生产率的核心路径需多维度协同。除了创新之外,优化资源配置同样不可或缺。当前挑战来自内部效率与外部风险,但积极因素,如结构性改革、技术突破同样存在。全球多国已积极布局AI领域,其在制造业自动化、服务业效率优化等方面的潜力,或为生产率跃升开辟新路径。



在随后进行的研讨环节中,钱宗鑫指出,在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路径成为核心议题。他认为,中国通过政策协调、技术标准共建和市场开放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有效平衡效率与公平目标,这对重构全球治理规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赵锡军表示,中国四十年发展历程印证了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作用。针对未来发展,现阶段需在深化市场化改革基础上,加强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同时,他强调,当前需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性原则等领域加快制度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贲圣林指出,技术(Technology)、贸易(Trade)、信任(Trust)与特朗普(Trump)构成的“四个T”正深刻影响全球中期经济发展。尽管全球贸易环境波动,中国经济仍超平均表现。目前,中国正从“学习型经济体”向创新引领者转型,需要迈向更高层次的原创与创新。



魏本华表示,从中期(五年)视角看,全球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和货币合作更加重要。通过加强与IMF协作,金融区域安全网可以避免局部危机扩散。中国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形成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观点整理:强皓凡、余植巽、田歌

新闻统稿:徐紫芊

监制:安然、李婧怡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