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I Working Paper No.2511】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角色新定位与 金融体系重构
日期:2025-06-25 作者:张杰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为未来金融改革与发展提
出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试图考察这一重大命题提出的背景,辨析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着重厘清作
为新质生产力核心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金融角色新定位。本文发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战略转型,而金融角色定位因不同增长模式而异。针
对不同增长阶段的金融角色,我国先后提出“账房”、“核心”和“血脉”三个定位。相较于前两者
分别对应经济恢复重建和要素投入规模支撑型增长,后者更契合要素组合效率驱动型增长,而要素组
合效率驱动型增长的核心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角色新定位必然要求金融体系重构。本文随后的
讨论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功能做出了极具历史转折意义的战略
性调整。随着资本市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保险业的功能被重新
厘清和各安其位,一个堪当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大任的中国式“最适金融结构”
呼之欲出。作为新质生产力兼具技术进步和制度改善双重内涵的逻辑延伸,本文还就金融技术、金融
制度及其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梳理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10】商业信用网络的金融风险传染和分担
日期:2025-06-13 作者:钱宗鑫,李粲实体企业经营状况与流动性问题是银行贷款风险的来源。本文以产业链上企业间的金融风险传
染与流动性协调为切入点构建理论模型,阐明在面对非预期冲击时,实体企业间如何通过商业信用实现流
动性分配和协调,进而影响银行贷款损失的微观机制。进一步地,本文基于上市企业数据,对企业商业信
用情况与贷款违约的关系做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商业信用网络的存在为银行贷款提供了风险缓冲,并且
企业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的展期或融资获取流动性减少自身的银行贷款违约。额外获取商业信用能力更强且
商业信用网络中心度更高的企业在财务困境下的银行贷款违约金额较小。商业信用对银行贷款损失的缓冲
效应在财务困境更严重、商业信用网络中心度更高、规模更大、产业链上地位更高的企业中更突出。本文
丰富和拓展了商业信用对金融风险影响的研究,为更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政策启示。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9】工业机器人与新质生产力:效率改善还是产品创新
日期:2025-06-13 作者:何青 陈东尧 刘尔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求。通
过实证检验,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工业
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股票市值。异质性分析
表明,该效应在大型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通过借助 BERT
大语言模型构建企业层面“效率改善水平”与“产品创新水平”两类指标,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
产品创新和效率改善两种机制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这两种机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企
业产品创新水平较高时,工业机器人应用更有助于推动效率提升;而在企业效率显著改善的前提下,
其对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显著。为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需要加强工业机器人的
推广应用,特别是加强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力度培育工业机器人
赋能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水平。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8】绿色公募基金能否提升企业环境绩效?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日期:2025-06-13 作者:俞剑 杨凡佳 苏治绿色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然而目前其环境效应尚
未得到充分证实。基于 2010—2020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重点考察了绿色公募基金对上市
公司环境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公募基金的持股行为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碳排放量
来改善环境绩效,但是无法显著影响企业碳排放强度。克服内生性问题并排除竞争性假设后,研究结
论依然稳健。与其他绿色金融工具相比,绿色公募基金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可以通过绿色创新和融
资约束的一般作用机制,以及股东积极主义和退出威胁的特殊作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发
现,绿色公募基金的积极影响在民营企业、小企业和年轻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
对绿色产业的市场激励约束机制研究,为我国转型金融实践中推动绿色公募基金的设立与投资提供了
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7】中国地缘经济风险测度、演化及影响分析
日期:2025-05-23 作者:王道平 沈欣燕 王业东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地缘经济风险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新闻文本大数据,构建了中国地缘经济风险指数,旨在量化中国官方视角下地缘经济风险程度及其动态演变。研究发现,中国的地缘经济风险在过去四十余年中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构建的地缘经济风险指数聚焦于由国际关系驱动、通过经济手段表现出的对抗与摩擦,能够准确、更具针对性地衡量中国所面临的地缘经济风险。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地缘经济风险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金融市场表现和对外经济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些发现为理解和预测地缘经济风险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证据,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评估风险、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6】贸易协定深度如何影响货币国际化?——理论分析与渠道检验
日期:2025-04-23 作者:钱宗鑫 李越秋 郭一鸣 石慧敏本文基于2001至2019年5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实证研究贸易协定深度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发行国与他国间贸易协定的深化显著提升了该国货币在合作伙伴国的使用程度,加速了货币国际化进程。主要原因是,经贸合作网络的拓展和深化直接增加了货币需求和货币使用范围,并通过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间接提高了市场参与者对该货币的信心。以此为背景,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深化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了重要契机。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5】法治体系、融资约束与公司现金持有行为——基于金融法院的准自然实验
日期:2025-04-11 作者:赵锡军 郭雍 聂辉华 陆利平本文以中国设立金融法院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方法,研究金融审判专业化司法改革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法院设立以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显著减少。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审判专业化通过更好地保障金融契约履行,降低代理成本、缓解公司融资约束,进而激励公司减少其现金持有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审判专业化改革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相对最高的制造业、市场竞争程度较高、市值较小、市盈率较低以及营业总收入较低的公司具有显著效应,进一步印证了机制分析的结论。本文从中国法治体系的经济后果视角展开研究,为实现更高水平法治国家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4】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治理赤字:表现、原因与中国方案
日期:2025-03-29 作者:王雪莹 翟东升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治理存在多重赤字:“缓债倡议”和“共同框架”未能实质性整合国际债权人,债务国参与热情低;债务重组迁延日久;债务国国内政治动荡持续发酵。治理赤字背后的原因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弊端驱使债券持有人向发展中国家,甚至低收入国家,过度借债;债权结构与治理话语权分布不匹配;多边治理机制被“地缘政治化”甚至“武器化”。当前,中国可考虑通过明确偿债规则、加大逆周期借债力度、推行人民币计价债务重组等方式,化解海外债务风险并提升国际影响力。未来,中国可通过强化亚投行的中国特色,构建独立、专业、平等的主权债务治理平台,在借债时保持审慎以及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等方式规避长期债务风险。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3】金融开放、货币政策与企业出口: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日期:2025-03-28 作者:马勇 姜伊晴本文将金融开放因素引入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考察了金融开放和货币政策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模型分析显示:随着金融开放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同时更多的本国金融机构“走出去”,这将增加企业的外部融资来源并提高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从而推动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下降、出口规模上升;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改善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这使得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在获取外部融资方面更具竞争优势;货币政策通过改变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融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出口规模。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开放度的提高确实能促进企业出口规模的增长,且该效应随企业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强。机制分析显示,金融开放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推动企业出口规模增长,且该机制在生产率更高或外部融资依赖更强的企业中表现得更明显。同时,对于那些更加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而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对其出口规模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为理解金融开放条件下的企业出口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相应的实证基础,并为优化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特别是旨在稳定出口的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查看全部... -
【IMI Working Paper No.2502】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马太效应”吗?——基于银行功能的经验阐释
日期:2025-03-28 作者:宋科 郭一鸣 徐蓄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厘清数字化赋能商业银行功能转型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对于准确把握并推动不同类型银行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银行庞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功能视角,通过手动整理、叉本挖掘等方式收集海量微观数据,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银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马太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外部数字化与内部数字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银行庞动性创造并降低风险承担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银行经营效率、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影响银行庞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水平。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赋能效果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两大核心功能的赋能作用在大型银行当中更为显著,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两极分化。分维度看,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组织、数字化产品和数字化技术对银行庞动性创造功能的影响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均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数字化组织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外部数字化对银行内部数字化存在一定的”技术应出效应”。外部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增强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对庞动性创造的赋能效应,但是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对不同规模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合理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