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邹均、张海宁做客第六期“IMI-瀚德Fintech沙龙”,分别主讲“区块链技术现状与发展”和“超级账本”

时间:2017年03月09日 作者: 

3月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深圳前海瀚德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IMI-瀚德Fintech沙龙”(第6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了两位主讲嘉宾,分别是海纳云CTO、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专家、服务合约(Service Contract)方向博士邹均和VMware中国研发中心云原生应用首席架构师、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张海宁,二位分别就“区块链技术现状与发展”和“超级账本:助力企业级区块链应用与开发”发表了主题演讲。本期沙龙由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治主持。 1

(苏治)

邹均系统地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背景、该领域涉及的关键概念、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过程、应用场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邹均认为,互联网存在的信用、隐私和“双花”三个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区块链应运而生。在概念方面,他详细解释了区块链部署形式的种类、区块链建立信任的方式和技术核心——共识算法。邹均认为区块链技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可编程虚拟货币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则强调智能合约和可编程金融,通过去中心化交易账本功能完成资产数字化,第三阶段则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创造超越货币和经济的可编程组织和社会。同时,他指出,区块链的发展史就是共识算法的发展史,而共识算法在公有链和私有链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应用场景方面,邹均认为区块链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目前用于金融领域的较多,主要适用于多方参与交易、不可篡改权益登记和防双花虚拟货币等场景,他还用P2P保险、家庭发用电、碳交易和土地确权等具体例子对此做出了详细解释。谈起发展未来,邹均认为区块链归根结底是计算、通讯和存储的问题,互联网正步入建立诚信体系的下半场,未来区块链将与互联网基础设施、法律、监管、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实现从互联网信息传播过渡到区块链价值转移。 2

(邹均)

张海宁首先分析了商用区块链的核心技术要求,从数据透明、用户匿名、去中心化、集体维护、不可篡改五个维度对比特币进行了商业友好性分析,解释了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公有链的不足之处和不能满足商用需求的原因。他认为,目前区块链项目主要有Hyperledger(超级账本)、Bitcorn(比特币)和Ethereum(以太坊),这三者在项目定位、监管主体和是否挖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与完全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不同,超级账本属于联盟链即部分去中心化。张海宁简要介绍了超级账本项目下面的五个孵化期子项目,其中Fabric是目前投入最多的项目。他认为Fabric是应用底层的基础,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但正在改进。在超级账本的应用场景方面,张海宁认为只有当场景具备共享数据、多个写入者、成员间互不信任、去中介化和交易相关性这几个特点时,区块链技术才适用,他用银行信用证场景和供应链与区块链的结合等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3  

(张海宁)

苏治认为,两位主讲嘉宾在区块链技术方面讲解得十分到位,非常值得学习,去中心化有其自己的弊端,在讨论区块链和去中心化时不应该走极端和绝对化。在讨论环节,邹均和张海宁与在场嘉宾就多节点存储的利弊、拜占庭将军问题的假设、未来区块链的研究方向、区块链中的哲学思想和机器与人的关系等问题交流了看法。 4  

(沙龙现场)

据悉,张海宁有多年软件全栈开发经验,是Harbor企业级容器Registry开源项目负责人和Cloud Foundry中国社区最早的技术布道师之一,也是国内最早的IOS开发者。他在VMware公司先后负责开源PaaS平台Cloud Foundry、大数据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VSAN等领域的技术布和解决方案推广。他曾担任IBM资深软件工程师、Sun公司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等职务。目前,他着重关注区块链、容器和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邹均曾任IBM澳洲金融行业首席软件架构师、多个云计算公司高管,是融智北京高端外国专家。他在国际会议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2015年澳中校友会ICT和媒体类别杰出校友奖,区块链相关论文获2016年IEEE ICWS最佳博士论文奖。他关注与实践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擅长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定义存储。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