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发展绿色金融 高效助力“碳中和”——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60期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作者: 
4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学习两会精神,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系列沙龙第3期(总第160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做题为《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的报告,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陈诗一、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海通国际证券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主持。

3.png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


图片

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环境学院教授


发展绿色金融 高效助力“碳中和”


报告从气候治理与经济发展、我国碳排放的现状、绿色金融对环保项目的意义、将“碳中和”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道路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第一,在气候治理与经济发展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本质上属于公共品,应由公共财政提供。但由于现存的国际组织并不具备公共财政的功能,因此需要绿色金融来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治理。
第二,在我国碳排放的现状方面,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减排难度很大。由于化石能源耗竭问题,解决能源危机和气候问题成了相辅相成的问题,只有构建新能源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迫切需要绿色金融助力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治理。
第三,关于绿色环保项目,由于绿色环保项目往往具有资金缺口大、回收期长、难以抵押融资等特点,因此需要采用绿色项目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资产证券化、碳基金等方式为绿色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此外还需要与财政相结合,利用公共绿色项目的自然垄断性在保证收益性的同时管理技术开发中的风险。
第四,关于未来发展道路,制度建设是关键,并引欧洲和美国的经验作为例子,认为应认真设计绿色金融的宏观制度体系和架构,在体系下设计政策体系和市场建设体系,让“碳中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图片

陈诗一

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


“碳中和”目标下

能源与经济的绿色转型


陈诗一通过对碳排放目标进行分析测算,对后期我国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提出构想。陈诗一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
第一,我国碳减排政策经历从相对减排目标到绝对减排目标演进的过程。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峰会上第一次提出相对减排的目标,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绝对减排的概念,而在2020年,我国提出了2060年达到“碳中和”,进一步增加了绝对减排的目标。
第二,“碳中和”目标下的我国碳排放空间约1900亿吨,碳价约327美元/吨二氧化碳,碳减排对我国形成硬约束。陈诗一教授通过对基准情景与“碳中和”目标两种情景的测算,分析得出碳减排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为总体上说,碳减排对我国的约束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第三,要碳减排达到“碳中和”,必须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要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系统全面低碳转型。陈诗一教授从能源结构和行业角度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煤炭消费总量要削减,石油消费总量要控制,新能源消费比例要增加电力行业推动煤电装机有序到期退役,钢铁行业推动长流程改短流程,水运推动LNG替代,航空推动生物燃料使用,城市交通加快电动化进程,工业、建筑和居民生活加大节能力度进一步提高电气化率。
第四,如果碳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但如果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的转型,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效率的提升,经济增速还是可以保持一个适度增速的。
图片

郭建伟

IMI学术委员

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


公共产品视角下,关注“碳中和”实现路径,发挥绿色金融综合优势


郭建伟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了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的看法。
第一,气候变化碳排放是可流动的、不可能在边界把它封存下来。因此“碳中和”会涉及到更大的领域,必须形成绿色金融携手共治,让所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第二,碳中和是公共产品,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手段在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把资源的外部性转移成内化成本的方面,也需要政府通过一些手段进行调节。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推动完成“30·60”目标,需要绿色金融及其他财政手段进行有效配合。
第三,郭建伟先生在蓝红教授报告的基础上对“碳中和”的路径和框架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三条发展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能源碳中和,认为可以通过发展光伏等绿色能源中和火力发电,并引用国家能源集团光伏发电墙作为例子,提出能源碳中和的思路。
第二条路径是绿色建筑,认为我们需要关注建筑业的碳排放,可以引入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实现建筑业碳中和。
第三条路径是绿色农业碳中和,首先,郭建伟先生认为农业碳中和的重点在于土壤怎样与碳中和有效结合;此外,郭建伟先生还提出垃圾处理碳中和,引绿色金融试验中的低温磁化技术为例,探讨“绿色金融+”的高质量绿色金融模式;
最后,郭建伟先生指出绿色金融需要的其他体系互相配合并有效结合,形成综合优势,让“30·60”目标落实中绿色金融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最大限度的撬动绿色市场资金源源不断支持到绿色产业上来。
图片

梅德文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秘书长


做大做强碳市场,高效率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梅德文分别从“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对策“碳金融”三个方面给出了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的看法。
第一,目前中国面临的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金融机构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资产与化石能源资产密切相关,在这样的结构下,中国碳中和或者说能源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第二,目前中国面临的新能源发展机遇也是千载难逢的。梅德文先生指出。每一次全球工业革命都会开启一次技术长周期的经济增长,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可以采用风光新能源+电动车+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新能源发展机遇。
第三,中国可以采用“碳金融”的发展对策。梅德文先生认为,碳市场可以有效激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约束化石能源产业,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市场的碳中和投资,同时强调了碳交易如果无法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价格,且缺乏流动性,碳市场的功能就会减弱。
图片

孙明春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建设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


孙明春从投行角度与市场参与者角度解读建设碳交易市场的意义,并通过对改善绿色债券激励机制提出建议来说明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
第一,碳信用给绿色企业带来巨大财务激励,也给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带来商机。孙春明先生引特斯拉为例,表明碳市场对推动新兴绿色能源产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我国碳中和进程存在巨大机遇,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孙春明先生对中国、美国、欧盟的碳排放量及碳市场成交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如果我国在碳交易、碳信用领域可以发展至欧盟水平,则碳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第三,绿色债券与碳中和债券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如果碳交易市场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改善碳中和债券的激励机制意义重大。孙春明先生提出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存在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金融创新方案,认为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对改善碳金融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图片

殷红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秘书长


“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和贡献


殷红从商业银行角度讨论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的机遇、面临的挑战以及所能做的贡献。
在商业银行的机遇方面,殷红女士认为在“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面临三个机遇:
第一,低碳转型将创造大量投融资需求。重点在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的领域。
第二,ESG投资市场会迅速发展。疫情以来,ESG理念被更多投资者认可和关注,ESG方面的信息披露变得愈发重要。
第三,碳金融产品将不断得到创新,银行业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都有较多创新空间,围绕碳交易、碳价值和可能的衍生产品会形成各种金融服务。
在商业银行的挑战方面,殷红女士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第一,持有较多高碳资产的金融机构将面临较高转型风险;第二,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低碳转型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银行业需考虑自身碳中和的目标和措施。
在商业银行的贡献方面,她提出商业银行可以在两方面为“碳中和”的目标做出贡献。第一,商业银行可以以身作则,努力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第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客户实现碳中和,从而助力经济社会碳中和的实现。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