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36期:熊远报教授主讲清代铜钱铸造原料进口与长崎贸易
2024年9月12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36期)隆重举行,主题为“铜钱铸造原料进口与清代的长崎贸易”。早稻田大学教授、著名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熊远报教授出席沙龙并发表主题演讲。熊教授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剖析了明清时期中日之间以铜为中心的贸易,用大量历史资料展现了“长崎贸易”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平主持。
(早稻田大学教授、著名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熊远报教授)
熊远报教授以“铜钱铸造原料进口与清代的长崎交易——以日方的统计为中心”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熊教授将清代中日长崎贸易总结为以铜为中心的贸易。他以日本的历史数据资料为中心,指出日本在早期全球化时代曾是世界最大的铜生产国和铜出口国,并强调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时的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生产和出口廉价的铜原料,与中国和荷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联系,换取了急需的各类商品、药材和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成为后续日本重工业体系建立的重要积累。
同时熊教授指出,清朝长期稳定从日本进口的铜材料主要用于铜钱铸造,铜钱铸造的技术在2000年前基本成熟,这意味着江南的生产和贸易换回的金属材料对于技术进步和制造业体系的建立没有明显帮助,长期进口优质铜材用于铸币,也显示在纸币已经出现的背景下,清朝政府并没有进行货币改革,采用优点更多的纸币。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此外,熊教授还在演讲中展示了许多与中日铜贸易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描述了中国商船的贸易范围、往来证件手续、贸易地点、贸易商品数据、利润空间,以及日本的贸易限制政策和长崎贸易系统如何实施等内容,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商船前往日本进行贸易的情景和细节。
在主题演讲之后,与会嘉宾从日本与云南矿产劳动组织的比较、日本与南美洲银矿的比较、铜的贸易与清代货币体系变革的关系等视角展开了深入讨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探索的可能性。
【大金融思想沙龙简介】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撰稿:王笑
观点整理:刘力嘉
监制: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