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29期: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时间:2024年04月17日 作者: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29期: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4年4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29期)以线上直播会议的形式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教授刘泽豪发表主题演讲,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建伟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张斌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助理曲强主持。

首先,刘泽豪分享了对于最近货币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的心得体会。他认为,疫情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复苏速度较低,产出缺口依然存在。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物价的下跌趋势没有完全扭转,通缩风险仍存在,地方政府压力突出,资本外流和人才外流有加快的趋势。针对当前货币政策没能有效提振经济的局面,刘泽豪从货币投放总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财政政策配合以及有效需求增加等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释。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郭建伟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具有复杂性,有效需求不足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部分行业被卡脖子供应链中断并存。货币政策整体上应保持宽松状态,以涵养经济转型和产能调整的过程。此外,传导机制很关键,在通过信贷渠道传导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可能不会将资金投向某些领域,导致单纯的总量调控和市场价格调控难以实现特定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目标。对于两端问题,他认为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互动中,国债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业银行可以将国债作为抵押品在央行融资,相当于二级市场流通的国债。虽然央行不能直接从财政部发行时购买国债,但通过维持低利率和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央行间接支持了国债发行。

潘宏胜表示当前有关货币政策的讨论反映了社会希望货币政策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分析和判断货币政策实施及其效果需要将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等问题结合起来。他认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与传导机制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直接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职责、目标、工具、传导机制及面临的约束均有所不同,宏观调控时的政策立场、取向和操作方向并不必然一致,当前,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很重要,应进一步明确政策取向和责任,充分发挥好各自工具的作用。

鄂志寰强调,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引起较大关注,这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香港为例,作为纾困措施,消费券对于稳定经济复苏信心具有一定帮助,关于短期应对危机的策略,强调早动手、及时干预的重要性。在讨论短期的基础上,需要从机制安排上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行框架进行更符合中国实际的设计,她建议更加重视国债市场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她提到要关注房地产市场下行对经济的影响,并从逆财富效应角度审视其对中国消费预期的影响。

张斌表示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最突出挑战,需求不足的核心在于价格问题,因此主张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应成为解决需求不足的主要工具。他指出降低利率可以提升经济活力,从而对汇率提供根本性支撑。同时利率下降有助于减少不良资产,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善金融机构的盈利稳健性。货币政策应更关注需求刺激,而非过度担忧流动性过剩。在今年财政大盘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发挥更大作用。他建议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快速降低真实利率,以支持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支撑。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撰稿:薛兴琦

观点整理:单抒文、刘树霖、戴琦

监制:安然、魏唯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