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2023国际货币论坛分论坛一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3夏”隆重举行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时间:2023年07月22日 作者: 

1.jpg

7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北京银行协办,重阳投资教育基金特别支持的“2023国际货币论坛分论坛一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3夏’”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界的一线专家,围绕“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及“区域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两个研讨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建伟,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原院长张礼卿,北京金融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曲凤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等来自金融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展开研讨,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相关专家也列席会议并听取讨论。分论坛一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主持。

2.jpg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

首先是主旨演讲环节,陈卫东发表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第一,全球债务正在持续增长。过去20年,全球债务增长近5倍,但GDP只增长了3倍。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美元利率和汇率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债务增长将意味着这些国家未来在支付债务时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发展中国家应该警惕债务的增长和债务的危害。

二,1960年以来,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已经提升了79次,平均每9个月便会提高一次。美国政府债务的增长源自支出的快速增长,其中最核心的支出在医疗和社会养老上,各项支出的长期负担资金缺口很大,债务可持续性低。

第三,债务扩张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使得财政支出乘数效应下降。随着未来美国财政赤字不断增长和政府债务压力的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会继续存在下去。债务扩张也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由于资产重新定价,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而言,利率和汇率上涨引发恶性的美元债务债券违约事件,对各种以美国国债为抵押品的交易产生不利影响,并最终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第四,美国政府正在塑造全球经济金融巨大的隐患。一方面,美元债务靠的是美元国际化和美国在金融市场上的统治力,但这样的基础是有临界点的;另一方面,美元的国际使用在减少,美元债务上限的提升和两党的斗争,各种制裁工具的使用,使得美国和美元信用极限不断在逼近。

第五,要从五个方面来应对美国债务扩张:一是要加强外债管理,二是要考虑境外资产配置,三是要利用国际收支的顺差来增加储备,四是提高资金在本国经济体系中循环运转的能力,提高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效率,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减少非域内货币资产的配置和使用风险。

3.jpg

(图为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

随后是“主题研讨一”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讨环节由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主持。

4.jpg

(图为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

郭建伟认为,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今后人民币国际化依然要仰仗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针对现在的新形势革新疫情前惯性思路和逻辑,通过改革开放破除一切不利于疫情后经济康复发展的阻碍,让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有信心保持我国目前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稳定并平稳提升,这才是下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

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引导人民币投资“走出去”。 在保持现有的国际贸易投资存量基础上,以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为基础,通过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延链补链强链和创新链健全境外循环产业链,通过外循环与内循环相结合收回境外人民币投资,逐渐培育强大的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走出去跟进贴身服务人民币,为人民币跨境闭环运行奠定雄厚基础,

第三,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高水平走出去,通过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合作国的人民币投资营商环境。可以通过借鉴我国改革开放经验和逻辑,先在合作园区试点示范再推广提升为合作国政策法规。

第四,当前去美元的国际形势是难得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极大地便利了我国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国际结算的环境。发挥人民币作为中立国家货币的国际属性,通过以我进口加工再出口等创新贸易方式解决当前国际贸易因金融制裁而出现的国际结算难。

第五,要建立人民币和“一带一路”国家本币的直接汇率形成机制并实现自由兑换。即不再用第三方货币换算人民币与其本币汇率的新思路,而是通过组建我国和投资国银行跨境报价团并让这些国家的报价银行参加到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报价银行团采用每日跨境报价、跨境交易、自由兑换、每日跨境平盘出清收盘的新方法发现汇率,在“一带一路”地区逐步形成以人民币为稳定锚的人民币国际化新格局。通过这种离岸与在岸联动,让在岸人民币支持离岸业务,也让离岸人民币不仅可以支持跨境贸易投资,还可以回到国内的金融市场进行资产配置,最终把人民币国际化做得越来越强大。

5.jpg

(图为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建伟)

张礼卿认为,美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目前人们谈论的“去美元化”,是指由于俄乌冲突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近期美国债务不断攀升等原因,一些国家对美元信任下降,试图推行非美元的双边支付结算、重构区域性货币联盟清算体系、减持美元储备和增持黄金及其他货币等事件。这一系列事件很难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各种“去美元化”的努力更多地属于宣示,事实上并没有完全排除美元;第二,在双边贸易基础上使用本币(即非美元)进行结算不具备可持续性,除非拥有贸易逆差的一方可以大量提供本币金融资产;再次,从数据上看,去年3月俄乌冲突以来,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占比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第一,美元的国际地位从长远看会下降,但这不仅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会,也同样给其他非美元货币提供了机会。中国能否抓住机会,需看自身努力。 第二,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之路,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创造各种基础性条件,包括稳定的经济增长、成熟的金融市场、开放的资本账户、充分尊重产权的法治环境,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竞争规则等。第三,应该认真研究地缘政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6.jpg

(图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原院长张礼卿)

周月秋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要解决一件事情,是要增强它的黏性,让大家愿意去用,能够用,用得好,那它才有可能加快实现国际化。如果从增加黏性的角度,如下几件事情值得考虑。

一是大宗商品计价问题。中国是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国,但在大宗商品定价体系里中国缺少话语权。假设一下,如果大宗商品交易里人民币可以参与进去,比如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或者在定价时有一定的发言权,是不是反过来讲,对用人民币从事相关交易会有积极作用?如果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企业在降低成本等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外延性的好处。

二是跨境结算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结算基础设施在增强黏性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金融基础设施中,一个好的结算体系很重要。如果再假设一下,现在的结算体系更多是用SWIFT、CHIPS,假设人民银行主导的CIPS能更好用一些,更简单一些,更快捷一些,更安全一些,甚至说大体与CHIPS接近,是不是会使得用人民币的可能更多一点。中国有一句话,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你要让这个门不停地持续地用,它才不会腐烂,反过来说持续的用就会很灵活。这个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我认为就是起到这个作用,它就像一个完整的持续不断地水流一样,支持交易的不断进行,从而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深入。

三是推动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开放的高级形态。2002年底,我们推出了一个制度叫“合格的境外投资者(QFII)”,过了将近十年又推出一个制度“合格的人民币境外投资者(RQFII)”,它是干什么的?实际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我们资本市场的开放做准备的,因为跨境资本市场投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有清算的问题,有结算的问题,有税务的问题,有外汇兑换问题,会计核算估值问题等等。那么,过去这么多年以后,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我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型的开放,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起了一步步推进的作用。最典型的标志是,到我们前几年放弃掉QFII和RQFII额度控制时,不仅交易没有影响,而且跨境资金流入已经成为正常现象。所以我认为,制度型的开放因为涉及到很多部门、很多环节,因此制度型开放比任何技术性开放都更加重要,这也是增强黏性最重要的地方。

四是把“一带一路”作为重点。我们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地方去推人民币的人民币国际化肯定难度要小一些。我们都说人民币国际化肯定是从贸易开始做起,先结算,然后慢慢形成投资、储备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作为重点也是这样的逻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把直接投资放进来,把贷款也放进来,闭环是不是更加容易形成一点?如果能更加容易形成一点,我们又有这个基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或许也就更加容易实现。这让我想起来,工商银行有一个机制,叫“银行家圆桌会议”简称BRBR,这是一个体系,是中国的银行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银行,大概有几十家建立起来的一个沟通、协调、讨论问题的机制。我认为,依托这个机制,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相对是比较具备的。当然,我不是说其他方面不具备,我们从其他方面推人民币国际化,也已经探索出很多先进的做法,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认为都是很好的。总而言之,把周边国家经营得好,把制度型开放做扎实一点,对人民币国际化会有更加稳定的支撑作用。

7.jpg

(图为北京金融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

“主题研讨二”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区域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讨环节由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陆利平主持。

8.jpg

(图为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陆利平)

鄂志寰强调,2003年2月,人民银行正式指定中银香港作为人民币清算行开启了离岸人民币市场制度性建设的起点,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市场基础设施。如果以此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开始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通过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和区域合作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其他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有一定的异同,通过借鉴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可以探索大国货币崛起的独特性。

其次,人民币与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国际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驱动体系,并在政策驱动和市场牵引之间形成一个动态平衡,政策推动与市场响应相辅相成的机制,这个机制历经了十余年的探索,是人民币国际化独特性的第一个体现。第二,人民币国际化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之间形成互动,最初以离岸市场为主,再转向在岸市场开放,从而实现离岸和在岸之间相互配合。第三,在当前阶段,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推动内地金融市场的制度型开放,只有实现的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货币互换带给人民币国际化全新的机会,但是如何控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带来的风险,需要各方的政治智慧。

9.jpg

(图为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

曲凤杰提出,国际经济格局整体体现为南升北降,美元仍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整体呈现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多元竞争格局。未来5-10年人民币地位可能会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极。人民币国际化的阻碍主要在于基础性的制度安排,金融市场深化、资本账户的开放、自由兑换、市场环境、投资渠道等方面尚且没有实现突破。“一带一路”和RCEP带来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但目前我国主导和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在促进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方面的作用仍然面临很多障碍,人民币的区域化路径尚难确立。未来国际货币结构是赢者通吃,还是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人民币成为全球公共产品,需要我们构建包容性的制度和文化、需要进一步夯实国家软硬实力、需要提供持续稳固的货币信用基石、需要建立与人类普适价值相适应的规则体系。

10.jpg

(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曲凤杰)

周颖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1970年代以来,石油美元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世纪疫情加速百年变局演变,美联储等央行的量化宽松导致全球资金泛滥,引发高通胀、增加收入不平等,破坏金融稳定性。俄乌战争进一步激化百年变局,大滞胀的浪潮正在急遽拉高,而货币紧缩加剧金融动荡。

货币是金融的最基本要素,国际货币体系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局。对于俄乌战争,世界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地缘政治,却忽略了币缘政治或许才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冰山,例如美元的武器化和去美元化。一些学者指出,币缘政治比地缘政治更重要,因为当前全球化中货币和资本扩张比传统的地理扩张要重要得多。美国之所以突然把矛头转向俄罗斯,乃是因为欧洲和俄罗斯利用前几年中美贸易战的机会,加快能源和货币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这将大大削弱美元的币缘基础。而如果俄欧能源关系彻底切断,重创的将是欧元。

改革开放40多年使中国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开放却相对滞后,今后的大趋势是中国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因此要积极探索一条“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开放之路。第一,“稳慎”和“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第二,加强国际合作,切实扩大人民币的“币缘圈”。第三,积极稳妥开放金融服务业,特别是要发挥香港的门户作用。第四,提高金融风险的监管水平等。第五,争取国际定价权,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第六,构建自主学科知识体系,培育和储备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

11.jpg

(图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

王文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当前国际局势,包括气候变化、武装冲突、难民问题等,这使得国际经济合作受到影响,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障碍。二是中国在外交和经济方面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与紧张关系增加,而这些局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受过去几年疫情影响,外国人在中国的数量明显减少,导致对外开放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障碍。

并且,人民币国际化存在被人为低估的情况。在一些特定场景中,人民币的使用和接受超过了学术界的预期。境外市场、离岸市场以及国外的人民币自我循环等实践表明,人民币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硬通货,其国际化程度被低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金融强国的心态面对全方位制度型开放。

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多重复杂的挑战,但也有一些超越学术预期的实践表现。在推进这一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金融等因素,采取更加自信、开放和谨慎的态度。

12.jpg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据悉,国际货币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国际性年度论坛,论坛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并对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现象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吸引了来自欧、美、亚、非等地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国际货币论坛自举办以来,不仅关注国内金融热点,更有国际视野的延伸展望,聚焦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新兴市场货币危机,深度交流国际市场走向,在这里有中外思想的交流碰撞,可以聆听首席经济学家精彩分享,更能够紧随时代潮流,关注科技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切磋。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创设的高层次季度论坛。论坛力邀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纵论货币金融改革与发展之路,以期为中国国际金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鉴之策。目前,该论坛已成为货币金融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均享有盛誉。

13.jpg

(图为会议现场)


撰稿:余植巽


观点整理:易凌云 李亭 寇明珠 聂可昱 强皓凡 林焰 张卢天艺 马吉娟 方思琪


监制:安然 朱霜霜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