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关于货币国际化的几个理论问题——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春”的主题演讲
导读:
2021年3月31日,IMI学术委员、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应邀参加“浙大ZIBS上海论坛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春季论坛”,并以“关于货币国际化的几个理论问题”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金融服务业开放是金融开放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金融产品工具开放才是金融开放的重点。金融越开放,金融调控和监管难度越高,且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不成熟的金融开放往往以危机收场,是重要的教训,而且跨境资本流动的顺周期和超调属性增加了改革与开放匹配的难度。十四五规划中关于金融开放的具体工作部署较市场预期的更加偏稳健,体现了中央对国内外形势清醒冷静的判断。他认为,国际收支交易只分身份而不分币种,当一个货币行使国际货币职能时,应该视同外汇;同时,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充分准备,想得清楚才能干的明白,少走弯路、开倒车。
以下为演讲纪要:
1
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是一回事吗?
金融越开放,金融调控和监管难度是呈几何级数的提高。比如说,我们原来经常讲,开放经济有个“三元悖论”,即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只能三者取其二。后来演进到了“二元悖论”,即在资本自有流动情况下,汇率不论固定还是浮动,货币政策都不可能有完全的独立性。再比如说,开放了以后,开放的市场越多,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越紧密,也给我们监管带来了困难,像1998年港币狙击战,索罗斯发起的是立体式攻击。如果我们开放市场越来越多以后,我们能不能应付这样一种局面。还比如说,开放不是一放了之,我们要建立宏观审慎的框架。2008年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二元悖论,提出宏观审慎框架管理跨境资本流动。但实际上,这些没有经历过极端环境的检验,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不知道。包括中国做的很多宏观审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中,(他们认为)这不是宏观审慎,仍然是资本管制。基于市场的工具、价格的手段,我们用得还是非常的少。
2
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可以规避金融风险吗?
3
用人民币走出去,会不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对此,我们在2015年“8.11”汇改之前有过很多争论。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以后,刚开始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的,当时形成人民币从经常项下流出去,贸易是顺差,但进口愿意直接付人民币,从资本项下回来,境外持有人民币存款,加大了境内外汇供求失衡的压力,加速了人民币的升值。
4
用人民币对外举债不用担心货币错配吗?
5
跨境人民币流动会不会影响人民币汇率?
本币的跨境流动对汇率也是有影响的。我们要让人民币国际化,但我们的短板是外汇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不够,少量的资金进出有可能就会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9年的抽样调查,全球人民币外汇日交易量仅有2850亿美元,远低于美元的日成交量5.9万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披露币种构成的八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中排名最后。显然,对于人民币全球范围内更加广泛的交易和使用,我们在外汇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外汇市场流动性不够,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但如果资本外汇管制不放开,又不足以支持外汇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6
资本项目可兑换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走多远?
7
结论及建议
2)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充分准备,想得清楚才能干的明白,少走弯路、开倒车。
3)“十四五”规划中关于金融开放的具体工作部署比市场预期更加稳健,体现了中央对国内外形势清醒冷静的判断。
4)稳慎推进金融开放,体现了统筹安全与发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助于降低风险,积小胜为大胜,凝聚改革共识。稳慎推进金融开放,不影响我们创造条件、适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