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此次M1统计口径修订,是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历史上由于我国个人支票与电子支付手段不发达,以存折形式保存的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直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长期被排除在M1定义之外。随着银行卡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阶段居民活期存款已经具备随时转变为购买力的能力。同时,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催生了可直接充当支付手段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进一步丰富的M1的内涵。 查看全部...
  • 2024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内在不稳定性以及可能导致其解体的关键因素。通过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国际支付体系、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和国际汇率体系,本文揭示了它们在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的脆弱性。在当前体系中,美国国家信用风险和国际协调缺失成为新的挑战。中国需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增长间找到平衡,加强人民币国际地位。 查看全部...
  • 大选期间,特朗普曾提及将从四个方面升级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一是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即最惠国待遇);二是对中国对美所有出口商品征收60%或以上关税;三是四年内停止对中国必需品的进口;四是严厉打击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出口到美国。这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影响是,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要积极应对关税威胁引发的汇率冲击。 查看全部...
  • 耐心资本是当前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金融力量。加速我国耐心资本的发展,补齐现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在规模和能力上的短板,需要财政、国有资本、私人资本、保险、养老、银行等多方资金的共同参与,要理顺支持与保障机制,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查看全部...
  •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稳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牢牢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是人民币国际化全周期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具备政策先发、规模及结构多元化等优势。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发展受益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又可以从强大的货币、金融中心、金融机构、人才队伍等四方面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优势,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未来可通过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协调配合、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支持实体经济开展跨境业务、丰富离岸人民币生态体系、提升香港人民币枢纽的辐射能力、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进一步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高质量发展。 查看全部...
  • 2024年10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分论坛三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如何改革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降低非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积累储备货币的必要性,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要点之一。国际货币体系碎片化的进程已经开始,未来可能产生基于地缘政治基础的货币集团。中国应当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努力维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多边国际组织的权威,推进不同形式的国家间的金融合作。 查看全部...
  • 10月23日,2024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暨“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做好五篇大文章”研讨会在京举行。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等嘉宾参与讨论。他们针对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发表观点,提出金融体系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金融体系中大型银行的重要作用,为科技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服务科创金融。要进一步聚焦于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七种武器,推动国内技术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效率。“IMI财经观察”特整理此文,以飨读者。 查看全部...
  • 钱宗鑫:跨境风险传播与防范

    发布时间:2024-11-04
    2024年10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分论坛三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主题为“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宗鑫围绕“跨境风险传播与防范”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高水平金融开放能促进经济发展,然而金融开放在金融市场一体化、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跨境风险传播的渠道。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我们需及时掌握金融风险跨境传播的时机和程度,确保供应链和金融安全。强化金融体系功能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多元化支付体系可减轻汇率风险,应对地缘政治冲击。 查看全部...
  • 2024年10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IMF)、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大湾区金融论坛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宣讲会”顺利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他指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开启宏观政策的三重调整,即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加码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应着力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扩大开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他强调,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转型的适配性至关重要,要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中国经济已呈现趋势性恢复态势,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将推动中国经济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查看全部...
  • 10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分论坛三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理事长、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曹彤作了“数字人民币海外发展的建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主题演讲。他表示,数字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人民币应抓住这一机遇,以数字化为动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