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郭建伟:树立循环思维,转型在链服务,实现聚集效应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作者:Guo Jianwei 

导读:

IMI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在“金融创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的个人发言中着眼于当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出应树立循环思维,通过金融服务的“在链”转型,推动区域经济的发...
阅读全文

IMI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在“金融创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的个人发言中着眼于当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出应树立循环思维,通过金融服务的“在链”转型,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区域聚集资源的联合,着力打造银行合作链、诚信链和融资链,并通过链条的跨境延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政府的监管链也是区域经济在链服务的重要环节。

以下为会议纪要:

1

前言

我对本次会议主题的思考可以概括为:树立循环思维,转型在链服务,实现聚集效应。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要求我们转变过往的思维方式,树立循环思维。同时,“点对点”的服务模式也要向“在链服务”转型。以往金融机构总试图针对特定的需求来设计相应的产品,从今天发布的天府金融指数便可以看出现存的金融产品十分丰富。这种“点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没有把需求放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循环大背景下思考,这是金融服务需要转型的方面,也是区域金融中心的工作重点。真正的“金融中心”,不能仅局限于满足一时一家需求,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聚集的持续在链整体需求。

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群格局已经形成。中央确定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是富有前瞻性的。我认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发展必须放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来思考。金融服务一定要针对双循环下集聚的实体经济在链资金需求创新,不能脱链盲目地搞花里胡哨的创新,而应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区域问题。

形成区域经济的集聚后,要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联合。每一条链上都需要龙头的核心企业进行引领,带动其上下游的企业发展。据此推演,我们就可以判断哪些需求可以通过区域比较优势来满足,哪些需求要在全国范围内满足,而哪些需求必须整合跨境资源才能满足。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自然就能确定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例如,成都正在打造金融服务新平台,人民银行和发改委也牵头建立了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都可以结合梳理。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树立循环思维,进行在链思考。要找准区域的比较优势,把它做大做强。而缺乏优势之处则应充分与其他区域联合,例如长江经济带的沿江联合、西部区域的联合、丝绸之路跨欧亚大陆桥的联合以及RCEP带来的亚太地区联合。区域联合要保持开放,对内联合能够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实现关键龙头引领,通过吸引并整合全球资源又形成国际循环。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联动集聚作用。

3

金融服务“在链”转型

我要谈的第二个话题是“双循环”格局下,金融需要怎样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这要求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村企业都整合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保证上游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下游的各方面服务。由于链条上的实体企业都已经形成了各自对应金融机构的背对背服务关系,所以容易形成“点对点”的思维方式。但是在新格局下,我们应该依托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打造“银行合作链”。任何一家银行都没有能力把整个链条的金融服务全部拿下,所以要实现多金融机构的合作共赢。例如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四川金融管理局、人民银行重庆营业部和重庆金融局联合,这便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在链金融合作。为了充分打造除了产业链和供应链之外的第三条金融合作链,就应聚合更多的金融服务信息,找到新时代工作着力点。

实体经济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应该以诚信为本,按照合同约定按时供货并支付资金,任何业务都不应掉链被耽误。这自然要求打造第四条链,即“金融诚信链”。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乡村金融服务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过度分散,很难收集,抓取成本太大,而依托他们在产业链供应链按时履约等信息就形成了诚信链,则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链条,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各环节都能够畅通进行,并能整合各种金融工具来满足全链特定需求,让在链服务创造高净值。

第五条链是“融资链”。打造这样的链条有助于降低在链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违约的法律风险,为银行在链有针对性地向企业融资提供充足保障。即使出现跨区域的融资需求,也能通过这条链实现金融资源的全国流动。打造融资链,不让金融资源被行政管理“卡死”,是一项重要创新。

上述链条的运作中可能还会涉及跨境资源的整合,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跨境金融服务。我们要在银行合作链里与境外银行合作,还要建立跨境诚信服务和融资服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合作。外国的生产链和供应链与国内的主体大循环发生关联,便能够实现跨境闭链循环,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着力打造“跨境服务链”,向“一带一路”延伸。

要想通过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是必然的一环。这样一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放心使用人民币,实现产业链与我国大循环的跨境整合,吸引境外投资;本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主权货币兑换人民币在其国内实现临时开销。有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支撑,我们能够扎实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资本账户不能完全放开,一个大原因就是短期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跨境流动冲击风险。而依托产业链和供应链,跨境资本的流动就会严格符合真实性金融需求的要求,潜在风险得以降低。“双循环”下的金融创新实际上坚实地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因为产业链、供应链、银行合作链、诚信链和融资链的跨境延伸自然地推动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

最后,在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局要加强监管,通过公共监管服务来保障大循环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这便要求形成最后一条链,即“监管链”。政府充分发挥监管功能,把这些链条建设好,区域经济便能实现龙头支撑和产业带动,也能在与外地的合作过程中联合共赢,更能在开镜的国际循环合作中实现共赢,在此过程中,配套的金融服务实现资本的聚集,从而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