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解析北京启动数字人民币场景试点
导读:
IMI学术委员、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提出,在互联网兴起的现代社会,围绕交易所产生的私密性逐渐消失。购物者的交易信息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而被各类市场参与者掌握,渐渐地改变着商品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这些信息的传导,引发从推销、定价到生产的一系列动态反应。而这些原本相对私密的信息在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方使用时,未必一定会增加消费者的福祉。但央行的数字货币改变了这个情况。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在市场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支付环节形成了信息的全面掌控和高度垄断,这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市场交易者的交易行为、财富信息、以至于由此可以推导出的交易心理和交易预期都将被央行一家所掌握,构成了信息归属权中私人和政府的对应关系。
IMI学术委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数字货币DCEP是人民币的电子化形式,虽然央行层面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也是中心化的,央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但允许其他参与者使用符合条件的区块链技术参与其中。数字货币和现金最大的区别就是独立于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采用了数字钱包的方式,支持买卖双方均处于断网离线状态的交易,相比现有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更加便利。随着未来市场场景的丰富,数字货币会在日常消费支付中普及流通。数字货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可控匿名,一方面满足了居民正常的匿名消费需求,实现隐私保护,避免平台的大数据杀熟;另一方面又让央行可以掌握第一手数据,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监管,完善大数据风控,有效降低数据不当使用、过度使用等问题。
首先,数字货币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与金融市场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使用数字货币将提高跨境支付结算的速度,安全性也比传统跨境结算高。其次,数字货币相关技术可能颠覆传统的国际结算体系模式,削弱美元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第三,E-CNY固有特征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使用。E-CNY有央行背书,币值稳定;不依赖银行账户;E-CNY的电子属性在减少货币发行成本的同时,也使它更易于流通。不管有没有网,只要装有支持E-CNY钱包标准的APP,双方就可以用手机发生交易;数字货币也可以做到交易溯源,有助于反诈骗和反洗钱。
显然,尽管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更多着眼于内地,但数字货币的独特优势决定了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将“水到渠成”。
IMI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通过推动央行数字货币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货币能否成长为国际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条,按照重要性来排序,第一条是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包括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与流动性等;第二条是历史上形成的网络正外部性和路径依赖;第三条是该国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数字货币的确可以提高跨境支付便利程度,但跨境支付便利程度绝不是决定一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反言之,如果美联储推出了数字美元,这反而会进一步强化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上述决定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三条重要因素中,金融市场、正外部性和经济贸易规模美国都实现了,所以此时若能进一步提高美元的跨境支付便利程度,对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巩固的确是一件好事。
张明认为,未来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形态的数字货币有可能呈现出相互竞争的格局。这里既有像比特币、Libra、CBDC等不同性质的数字货币,也有在CBDC内部不同类型、不同货币口径的央行数字货币,从而可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百花齐放”不是指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体系注定是少数货币的领地,未来有两种货币可以充当储备货币,一种是国别货币,例如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另一种是稳定币,无论是SDR、eSDR还是Libra都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潜质,因为它们本身仍是依托于主要国家政府信用的。相比之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在性质上更多是一种金融资产,只能算广义的“数字货币”。未来国际储备货币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因此它涉及的币种不会太多。
注:本文来源于IMI成员、公众号张明宏观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