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刘珺:为什么情绪在中国市场上有这么大的影响?
时间:2019年08月21日 作者:
这种极端反应有多种解释。
第一个可能原因是宏观经济流动性的供应量下降到了可行的最低水平以下。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有关实体经济融资总额数据显示,中国年增长率为两位数,足以支撑GDP同比增长。
第二个可能原因是市场流动性崩溃是通过银行间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产生的。但是,银行间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重大的破坏。当大银行打开水龙头时,小银行就充满了流动性。而尽管年轻投资者的行为发生了转变,但是大多数个人储蓄最终还是会流向大银行。
第三个解释可能最为有力。主要关注于心理流动性的变化,与市场参与者对从实际供需动态到市场恐慌的羊群效应等因素的感知有关。投资者往往对于诸如包商银行的负面事件反应过度,随后的心理流动性冻结可能导致市场出现真实的流动性紧缩。
所有的发达经济体都表现出这三个流动性维度。但在中国,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间接融资体制。
商业银行决定流动性是紧缩的还是宽松的,拥有大量国有股权的商业股东也拥有与商业银行类似的组合,经营模式和风险偏好也很相似。系统的同质性导致平行的市场行为。没有反补贴力量的情况下,负面事件很容易被过度解释。
因此,要解决流动性挑战,中国金融体系的重组势在必行。首先要促进股票和债务市场融资,还需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公司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融资要求。此外,市场参与者需要充分多样化。
作者 | 刘珺,IMI学术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