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磊: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外汇市场建设
1.一是改革开放中形成了功能齐全、适度竞争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2017年我们国家的银行系统已经超越欧元区,成为世界上资产额最大的银行系统,2019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了281.58万亿元,居世界第一。2019年9月末,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值总额达到了55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经济改革最原始的动力在需求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经济改革最有效的推手一定在供给端,通过劳动力资金、技术要素重组,形成新的产出体系,推陈出新,通过新的要素投入和成本分担,金融业发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引领作用。从传统的经济体系,巨额历史成本的跨时空分担,到重大改革进程中突破发展瓶颈的大规模投资,再到全社会资金有效配置当中的风险定价和效率提升,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直观看,300多万亿的金融业总资产也就意味着300多万亿的社会资本形成,所以金融业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2.逐步开放金融体系为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金融业不断提高贸易投资服务能力的同时,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货币金融调控框架逐渐形成,在有效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包括体制性资源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大家都记得,40年前的1949年,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第一笔外债借入,第一家外资银行驻华代表处成立,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成立了。一年中同时出现几件事,恐怕不是历史的巧合。系统性对外开放,推动了系统性的全方位改革。
展望未来,金融业将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改革开放可能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提高金融市场和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并以此完善金融对新动能、新产业、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服务质量,也加强在复杂环境下金融自主高效运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更好的兼顾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性的要求,是在开放发展中有效防控风险的重要保障,要以防控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微观放活理念,完善市场友好的审慎和行为监管。在管住底线的前提下尽量开放,在开放进程中避免重大风险,走可持续开放发展的道路。防控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开放的胆魄也就越大。
前几天经国务院通过外汇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推出了12项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政策措施,是我们推进实施高水平贸易投资的最新举措。
2.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外汇市场建设。当前我国直接投资已基本实现可兑换,证券投资项下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制度(所谓的QDII、QFII)、互联互通制度(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这样一种跨境投资制度安排基本成型,跨境债务融资由市场主体在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框架下自主进行。下一步我们将统筹交易环节和汇兑环节,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有序推动不可兑换项目的开放,适度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支持科创版的建设发展,鼓励境外投资者参与科创板。
3.完善外汇市场的“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宏观审慎管理,以维护外汇市场基本稳定,防止大规模不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为总体目标,针对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波动,采取必要的数量和价格工具,逆周期、市场化调控外汇市场上的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的交易行为。而微观监管基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基本假设,主要采取的是外汇市场的合规与行为监管,目的是维护可兑换政策框架的稳定性和可信度,维护外汇市场的竞争秩序,并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促进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继续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整合债券市场投资渠道,QDLP试点将在上海常态化。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进一步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建设开放的、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此外,支持上海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提升金融配套服务水平,支持科创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完善长三角区域金融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方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