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李若谷: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

时间:2015年07月20日 作者: 

IMI顾问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指出,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与否并非紧密相关,其关键在于中国需培育强大的制造业以及质量、技术、品牌、销售渠道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宗旨,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为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和推广提供了更广泛、更便利的机会。

演讲实录:

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我在2000年提出来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但由于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因此没有持续推动这件事情。下面,我对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虽然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有相关联的,但是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是否开放并不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日元的国际化过程都是在资本账户有所管制的情况下实现的。在60年代,美国对资本账也是有所限制的,但美元在引进资本账户管制的条件下,还是形成了欧洲美元、亚洲美元的市场。因此,货币能否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没有完全必然的联系。那么货币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呢?答案是一国经济和贸易实力。

在我看来,SDR是一种理论甚至虚拟的货币,人民币是否应该加入SDR篮子应进行更详细深入的论证。SDR在官方储备份额中仅占有2%左右的比例,加入SDR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而不加入SDR篮子也未必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SDR篮子中,美元占41.9%,欧元占37.4%,二者的权重不分伯仲,但在国际使用上却是天壤之别,美元的使用比例在60-70%之间,而欧元仅有20%左右。日元加入SDR以后,其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反而出现下滑,这就是因为日本经济存在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由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决定的。因此中国需要有高质量和创新的制造业,需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国际竞争力。以播音和空客为例,由于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两家公司永远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应努力成为国际市场,也就是说,中国需要强大的进口能力,成为国际上高质量产品竞争的市场,这样我们才有发言权和定价权。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中,一个高效管理运行的金融市场是非常关键的。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作为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发展新格局的两大战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带一路”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宗旨,货币流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使用和推广中提供了更广泛、便利的机会。作为区域内最坚挺的货币,人民币将在大宗商品贸易,丝路基金,亚投行,基础设施建设,产园建设等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中国是很多沿路沿带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和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国提出了RCEP和亚太自贸区的倡议,并和澳大利亚、韩国、东盟等达成自贸协议,这为我们双边和多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应提高人民币的利用率。

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中,资金始终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资金就无法实现“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合作。从中国30多年的经验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80年到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300万亿人民币左右,拉动人均GDP从461亿人民币增加到现在的46530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4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一带一路”的构想,恐怕需要10万亿美元左右的投资。中国实际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出资方。目前我国储蓄率在50%左右,储蓄存款54万亿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上,无论是投资还是贷款都需要使用人民币。因此,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就是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来实现“一带一路”构想。“一带一路”涉及的地域非常广阔,沿途国家达60个左右,建设过程非常复杂。在资金投入,政策对接等方面,只凭中国一国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动员沿线沿路国家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这一构想。中国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沿路沿线国家的资金、人力等,集区域之合力共谋大局,共襄盛举。同时,我们还应该吸引其他国家的资金和力量,最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目标。把我们的规划,与沿线沿路60多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蓝图融合起来,使“一带一路”构想变成沿路沿线国家本身的发展战略。

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这两个事情相得益彰、相互融合,一定会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谢谢大家!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