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到经济金融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时,最常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通货膨胀或紧缩,也有人称之为流动性膨胀或紧缩。但却往往对什么是通货,什么是流动性,什么是通货膨胀或紧缩,什么是流动性通胀或紧缩没有清晰的概念,经常是相互混淆,莫衷一是。
一般而言,通货就是指货币,但通货膨胀或紧缩却不是单纯的指货币总量增长的快或慢,而是指货币总量与对应的以货币交易的物资或劳务等的比价(通常用CPI表示)上升的快或慢(与一般的水平比)。因此,通货膨胀或紧缩,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以实物材料(如金、银、铜、铁等)作为货币材质的情况下,货币投放首先受制于这种实物材料的供给和加工能力,容易造成供应过量,特别是供应不足。
其次,在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上实际流通的货币量还受到货币流动性的影响。
如果货币大量的被囤积不用或流出境外,境内真正可流通的货币就会缩小,即出现流动性紧缩。这其中,也可能出现由于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社会上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即使货币总量很大,但人们却持币不用(没地方用或不敢用)或过多的用于金融资产的炒作,都可能造成通货紧缩或流动性不足。
在废弃金银等实物货币,货币成为纯粹的法定货币,可以通过债务方式投放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材料不足而影响货币投放的情况大大缓解,因此,当今社会很容易出现的是货币投放总量过大,而不是不足的问题。
但货币投放总量过大,却不代表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因为完全可能由于流动性不足而造成通货紧缩。货币(通货)流动性成为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影响因素。
有人可能会想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大量出现跨境投资和贸易的情况下,主要货币的大量流出,势必造成货币发行国的流动性紧缩。这在货币实物清算的情况下,的确如此。但是,在今天国际投资和贸易都采用记账清算,以增加债权、债务进行,而非直接的货币交割的情况下,所谓货币的流出、流入,实际上指的是货币所有权的流出(相应增加对外债务)或流入(相应增加对外债权),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出或流入,在社会需要货币时,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扩大投放,因此,货币的全球流动,现在一般不会严重影响流动性。
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货币总量过大与通货紧缩明显并存的局面。这看似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流动性紧缩。全球长时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已经造成全球化产能严重过剩、债务水平过高和货币总量过大,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流动性却相当低迷,出现流动性紧缩。因此,并没有因为货币总量过大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重大结构性改革,消除过剩产能,扩大有效需求,仅仅依靠实施降低利率,甚至实施负利率政策,或者央行突破约束直接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扩大货币投放,而不能有效增强货币流动性,也是很难解决问题的,甚至可能导致流动性陷阱,积累更大的风险隐患,引发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