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杨涛:我国民营银行的共同挑战及应对之道

时间:2018年10月31日 作者: 

我国民营银展的特殊性

在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具有特殊的背景和路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民营银行的界定有几种典型观点:一是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二是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三是强调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采用市场化经营。四是强调区分“民营”与“民有”不同的两个概念。“民有”强调所有权的问题,“民营”更多的是强调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民营”不等于“民有”。

具有共识的是,一则,在银行所有权方面,只有民间资本(非国有资本)真正占据控股地位的银行,才能符合民营银行的标准。二则,在银行经营权方面,只有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独立自主进行公司内部权力结构架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才能符合民营银行的标准。换句话说,只有“民有民营”的银行,才是我们所讨论的真正的民营银行。三则,在业务重点方面,民营银行虽然与其他银行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资产配置,但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使其更着眼中小企业等特定的、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领域。

如果从民营银行这一学术概念的整体来看,一方面,从资本准入的角度来讲,目前,民营资本已经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就民营资本对银行业的机构准入情况来看,按照“民有民营”的原则来判断,除了当前特指的17家民营银行之外,通常认为民生银行,还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如果在实现民营控股的同时,基本上实现自主经营,也都可以被称为民营银行。

需注意的是,随着市场准入和监管模式的确立,当前我们讨论民营银行的时候,经常被特指为单独进行监管的17家民营银行。具体也分为几类:一是互联网资源与模式发挥主导作用的民营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准互联网融合型民营银行,如苏宁银行、上海华瑞银行、蓝海银行等;三是相对传统型民营银行,如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等。

就其业务特点来看,据罗兰贝格《中国民营银行蓝皮书》指出,现有的民营银行有四大战略专注点,一是关注服务小微、三农,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二是立足自贸区,主攻贸易金融,如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三是专注地区服务,深耕区域经济,包括重庆富民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四是深耕产业生态金融,服务相关产业用户,如武汉众邦银行、吉林亿联银行。

问题与挑战并存

众多研究表明,民营银行的发展具有众多比较优势。例如,民营银行具有天然的产权优势,能够摆脱“政企纠葛”的影子。这种明晰的产权制度安排,是决定其在竞争中取胜的最重要保证。另外,民营银行的产权结构清晰、激励约束充分,从而对民营银行形成硬的预算约束。再如,民营银行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实施强的优势。不仅具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且具有较高的金融服务效率和市场灵敏度,创新能力较强。还有,民营银行不会像国有银行那样,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民营银行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市场化手段等,发挥“后发优势”。在实践中,17家民营银行在短短几年的表现,已经体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亮点”。但是,为了促进民营银行进一步的健康、高效发展,我们更需要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挑战。

民营银行面临的共性挑战

一是可能存在道德风险。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首先,设立银行的审批机构和民营银行的发起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面对复杂的设立民营银行的动机,监管当局较难掌握民营企业开办银行的真实目的,很容易出现审核方面的偏差。其次,民营企业投资设立民营银行的动机多元化。民营企业办银行的动机主要有融资便利、上市筹资、投资经营。但是,回报和风险是对称的,银行需要的是稳健的经营,而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毫无例外都希望得到丰厚回报。对于这种暴利的心态,民营企业完全有可能出于不良动机投资银行业。

二是民营银行的规模小、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差、信用低。民营银行的最大软肋就在于其信用低下,因而吸收存款的能力势必受到限制。民营化的中小银行,由于规模小,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金融波动,就有可能受到冲击。而在金融和经济形势高度动荡的时期,民营银行更易于崩溃,触发金融危机。

三是难以彻底摆脱关联企业贷款。研究结果表明,民营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股东贷款,而那些失败的民营银行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股东一开始就企图用银行来圈钱。民营企业办银行一个很重要的动机,不是为了通过银行的商业化运营而获取最大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融资困难,即希望通过参股银行为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为自己的关联企业提供贷款。一旦关联企业出现问题,贷款无法偿还,民营银行就会面临巨大风险。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情况都证明了这一点。

四是内部控制可能会出现扭曲。由于民营银行的资本来自民间,由民间自发组建,其在股权安排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股权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少数人控制银行;另一种情况是,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他们彼此又相互冲突,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

五是在品牌和声誉方面也有劣势。品牌使客户的选择产生惯性,声誉能给社会公众更充分的信心,民营银行无论是品牌方面还是声誉方面,都还难以与大中商业银行及各大国际银行相比。在金融的“社会安全网”还没真正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某些传统观念和国家信用对大银行的支撑,也使得民营银行对市场的影响力及对客户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17家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

具体到当前我国17家民营银行,其面临更加具体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考验,尤其是在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的过程中,伴随经济下行导致的企业部门盈利下降,对于并未遭受过系统性经济周期挑战、刚刚成长起来的民营银行,自然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二是严监管影响同业业务与非利息收入,尤其是监管部门现在重点整治商业银行是否存在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占比负债总额超过1/3的情况,而民营银行由于存在资金来源约束,更加依赖同业负债,显然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是民营银行存在“一行一店”限制,因存款业务约束,很难构建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是多数民营银行所处的经济腹地狭小,无论是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散,还是拓展业务链条与产业覆盖领域,都受到极大影响。

五是民营银行的客户对象多为小微客户,但小微客户的风险明显会更高,尤其是经济波动时期。

六是除了极少数具有大型互联网企业股东背景的民营银行,多数还缺少C端的客户资源积累,在零售业务开展方面并不顺畅。

七是前期虽然各家民营银行的风控建设都体现出一定的自我特色,但这也是在业务尚未大规模开展的情况下,一旦业务快速扩张、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则面临全面风控体系能否“站得住脚”的考验。

八是民营企业筹建银行的激情下降,民营银行管理团队普遍不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冲动之后,近期各类企业、地方政府筹集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同时,多家民营银行的人才流动过快,难以彰显出人才优势,并影响经济管理的持续性。

应对之道: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核心“抓手”

长远来看,无论从民营银行的整体,还是17家民营银行,都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就17家民营银行来看,开业后的三年过渡期结束,许多监管指标性约束逐步开始发挥作用,并给其业务创新带了深远的冲击。由于差异较大,17家银行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部分民营银行甚至可能走向“经营失败”的境地。

就整体看,伴随着民营资本在金融业布局的进一步拓展,民营银行概念或许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探讨民营银行时,更应该着眼于各类商业银行构建真正的市场化治理机制以及国有金融资本的合理定位问题。

应该说,以17家民营银行为例,众多走到改革前沿的、着眼于新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小银行,要真正成为“常青树”,需充分关注几方面要素。

一是真正提升管理和战略,构建理性、健康、敏捷、积极的银行文化; 二是不断优化所有权与治理结构,避免产权“优势变劣势”,反而成为经营管理的掣肘; 三是真正提升盈利能力,寻找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蓝海;四是完善符合政策方向的服务能力,既要充分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的方向,也要避免把握“产业政策”扭曲而“踩雷”;五是深入完善风控能力,打造强有力的风控团队;六是加快股东资源整合,更加合规、有效地运用股东所在领域的优势条件;七是强化人力资源整合,不断提升人才培育、引入,激发现有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动力;八是提升资本补充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监管约束与经济周期波动;九是全面改善金融科技应用能力,推动互联网渠道优化,实现流量获客和服务体系智能化。

尤其需注意的是,以17家民营银行为代表,这些新设机构的真正生命力所在,应该是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核心“抓手”。从监管与政策角度,将来在线上小贷贷款、远程开户等方面,应该考虑面向这些走在创新前沿、历史包袱不重的银行,给予更多的“先行先试”资格。从银行自身看,技术升级无非有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靠内生的变化,第二条道路靠外部的合作与赋能。内生的变化肯定是重要的一个方向,但是外部合作与赋能,可能在当前情况下是更重要的选择。对此,有三个主题词:生态、跨界、共享。所谓生态,就是早期各自都想追求自己的发展模式,但面临的问题是,大家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都缺乏有效的土壤支撑,并没有能够使大家得到共赢发展的基础要素保障,所以,需构建生态、优化金融科技的土壤。所谓跨界,是因为技术本身就使得金融机构和业务产品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跨界肯定成为第二阶段的重要方向之一。所谓共享,因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创新模式,是各方都找到金融科技发展中实现共赢的切入点。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