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钟红、赵雪情:后疫情时期人民币国际化新挑战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0年08月08日 作者: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本次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讲两个观点,一是后疫情时期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新环境,二是对策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已逾十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人民币国际结算、金融交易、国际定价、国际储备等职能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第五大全球储备货币。当然,就国际货币体系整体而言,我们也看到,过去十年人民币崛起和国际社会“去美元化”的举措,尚无法从根本上削弱美元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从具体数据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除了外汇储备占比略有下降以外(由2008年q1的62.95%下降为2019年q4的60.89%),美元在国际支付、外汇交易、国际债券存量中的占比分别较2008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和17.3个百分点。过去十年国际货币体系表现为美元升欧元降,甚至日元、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更多表现为对欧洲货币的挤占,美元核心地位更加巩固。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持续蔓延扩散,全球经济和国际货币格局都将受到深远的影响。短期看,疫情冲击下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美元与危机相伴相生,疫情后国际货币竞争将更加激烈。表现为:在宏观经济层面,尽管美国经济严重萎缩,但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前期基础更牢固、政策空间更充足,后疫情阶段复苏态势将优于欧洲地区。在货币政策层面,尽管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刷新6.98万亿美元历史高位,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25%,相较于欧元区-0.5%、日本-0.1%,仍处于正值区间,美元在主要国际货币中兼具保值与避险功能。在货币惯性层面,由于网络外部性,国际主体对美元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越大,国际金融市场越动荡,美元的垄断地位愈加巩固。以新兴经济体为例,美元惯性强化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源于新兴经济体的巨额美元需求。仅从偿债需求来看,截至2019年末,新兴市场外币债务规模超过5.3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元计价的债务占比超过80%。未来七年,新兴经济体约有18.4万亿美元债务到期,其中包括约3.2万亿美元计价债券和贷款,阿根廷、土耳其、智利、哥伦比亚等国存在巨额美元需求。二是源于新兴经济体的防御性动机。新兴经济体非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动荡危机时期还面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金融震荡等冲击,需要增持国际货币来保障国际收支与经济金融稳定。相较于欧元,美元仍是最优选择。本轮疫情冲击下,美元指数时隔四年一度攀升至103高位(目前美元汇率大幅下降,但市场对美元的避险需求并未大幅下降)。未来,如何突破美元等主要货币的使用惯性,建立人民币的网络效应,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发展的关键。
(二)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恶化,人民币国际使用渠道可能有所收窄。表现为:在政治外交领域,全球反华情绪上升,损害人民币国际接纳度,保护主义浪潮下人民币汇率或将再度成为靶子,美联储主导货币互换网络将中国排除在外,人民币国际化在严峻外部环境下面临挑战。在经济领域,全球贸易与投资形势严峻,尽管当前我国已全面复工复产,但后疫情阶段保护主义势头将再度上升,进一步加剧国际博弈和下行风险,影响人民币国际使用载体。在金融领域,全球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主要货币凭借低利率乃至负利率,巩固全球流动性供给垄断地位,致使人民币国际化受限。截至2019年四季度,美元、欧元在全球流动性增量中占比分别较2007年四季度增加了19.6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而其他货币流动性份额则大幅萎缩21.5个百分点。相较美元、欧元而言,人民币流动性供给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萎缩,在负债端、在离岸市场表现欠佳。预计疫情后较长一段时期,全球仍将处于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环境,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垄断流动性供给的局面仍将持续,人民币份额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挤压。
(三)人民币国际循环路径尚未健全,金融开放要求相应提高金融管理能力。表现为:一方面,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由贸易结算为主转向贸易、金融双轮驱动,但国际循环路径仍不够顺畅,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流出的人民币并未沉淀、转化,而大量兑换为美元等主要货币使用,境外人民币缺乏保值增值渠道,离岸人民币市场“干涸”,在疫情冲击下有待重启。另一方面,金融开放不意味着高风险,但提升金融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显示出,金融交易驱动力强劲但波动大、潜在风险高。以沪深港通为例,近年来北向资金流动显著增大,2019年北向净流入资金日均波动率达37.9,较2018年增长40.3%,而2020年前四个月波动率升至62.8,再度攀升65.8%。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加速金融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迫切需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当前,在全球“低利率+量化宽松”环境下,我国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利率、汇率相对坚挺,人民币成为国际资金的更高收益、更加安全的金融资产选项,境外主体与资金加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后疫情阶段,如何直面挑战,把握机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持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心”和原则。应始终立足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金融交易与服务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发展。中短期内美元国际地位难以撼动甚至得到强化,“与美元脱钩”不仅不切实际,反将深受其害。应保持低调,少说多做,深化与各方合作,夯实人民币国际化配套机制与市场体系,疏通国际循环路径。
二是回归本源,以稳取胜。面对“大变局”与市场震荡,以稳为主,只有行稳,方可致远。包括:以国内稳定发展为中心,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强调“金融纪律”与汇率稳定。支持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本币优先使用,配套更丰富多元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更加便利化的流程手续。针对新兴市场“美元荒”以及价格震荡痛点,签订、升级双边本币结算协定与货币互换协议,拓展金融机构双边合作,开发更多小币种交易产品,保障双边贸易与投资发展。“重启”离岸市场,发挥境外清算行的“做市”功能,提供充足人民币流动性,搭建人民币使用路径与平台,积极培育人民币“实需”。
三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政策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快试点,上海可以进一步汇聚金融资源,巩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具体建议包括:推动自贸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再融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推进人民币在直接投资中的使用,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产业基础。完善金融市场建设,打造“上海价格”,强化人民币金融资产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形成多元的人民币资金回流机制。培育一批全球领先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金融标准化体系,提升营商环境与创新氛围,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软实力。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合作。上海是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纽约等久负盛名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存在广阔合作空间,通过加强国际金融中心互联互通,有助于创新未来金融改革开放试点的新办法,构筑对接全球的资金流通渠道和辐射网络。近年来,沪港通、沪伦通、中日ETF等成果相继落地,运行良好。沪港通日均成交额五年来增长约3.7倍,各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中可以实现共赢发展。
总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上海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上海应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后疫情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发言的观点,谢谢大家!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