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从政策创新看中国与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应对之道
6月20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国际合作中心(ICC) 共同主办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特别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马歇尔·米尔斯发表主题演讲。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刘泽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研究员赵然围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政策创新”共同展开研讨。 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 IMF 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马歇尔·米尔斯就全球经济形势和最新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表主题演讲。首先,全球经济面临历史性不确定性高位。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关税水平(如美国关税超斯姆特-霍利法案时期)仍处历史高位,虽较峰值略降但持续压制经济。区域分化显著: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消费者信心反复下滑,工业生产疲软,高债务挤压财政空间;中国内需疲软,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且低于疫情前趋势;新兴市场工业生产则表现强劲。其次,亚洲复苏依赖出口驱动且涉及贸易流向转变。亚洲(含中国)复苏依赖出口驱动,内需弱于疫情前趋势线,易受贸易政策转向冲击(如近期美国贸易政策变化)。贸易依赖格局也在发生转变,中国对美直接出口依赖下降,转向亚洲新兴经济体;越南等东盟国家对美依赖度上升。最后,增长动能减弱需政策协同与模式转型。全球生产率普遍下滑(全要素生产率及资本形成低于疫情前趋势),中期增长预期降至3.3%(低于疫情前3.7%)。关键政策方向包括优先缓解贸易紧张,加强国际合作;中国需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内需,辅以针对性财政措施;亚洲需从出口驱动转向更平衡增长模式,中国应推进结构性改革维持发展动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5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贸易紧张局势的迅速升级和极高的政策不确定性预计将对全球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使用截至4月4日信息作出的参考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将降至2.8%,2026年预计为3%,低于2025年1月《世界经济展望更新》对这两年作出的均为3.3%的预测,累计下调幅度为0.8个百分点,增速远低于3.7%的历史(2000年至2019年)平均水平。根据参考预测,发达经济体2025年的增长率预计为1.4%。美国的增长率预计将放缓至1.8%,较2025年1月《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的预测低0.9个百分点,原因包括政策不确定性上升、贸易紧张局势,以及需求势头减弱;欧元区的增长率预计为0.8%,比1月预测低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5年和202年的增长率预计将分别放缓至3.7%和3.9%,其中,受近期贸易措施影响最大的国家(例如中国)的预测值大幅下调。全球总体通胀的下行速度预计将略低于1月的预期,2025年通胀率将达到4.3%,2026 年将达到3.6%,其中,2025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预测已大幅上调,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则小幅下调。
会议第二环节,与会嘉宾聚焦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全球结构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核心挑战与应对路径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聚焦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指出全球经济自次贷危机和疫情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仍没有消除。全球经济发展由于各国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环境赤字等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状态各异,表现为经济发展表现的分化。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单一因素推动经济增长逐渐转向多维体系,应该关注预期指标。最后,由于对未来经济的追求变化,赵锡军介绍了人民银行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专门创设的“互换”和再贷款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刘泽豪聚焦全球结构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以下核心观点。首先,当前全球与中国面临的结构化转型核心在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需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模式,关键在于实现激励相容,使政策有效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若忽视市场内生反应,政策效果将失效。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引发的通缩螺旋亟需破解,必须通过提振总需求短期扭转预期,防止制造业萎缩与失业恶化。其次,结构化转型还涉及债务风险与货币信用问题,需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协调财政功能以控制风险。最后,国际合作面临政治极化与民族主义挑战,要求各国稳定预期、加强政策协调,尤其需建立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应对全球结构化转型的新挑战。
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研究员赵然聚焦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核心挑战与应对路径,提出以下核心观点。货币政策警惕流动性陷阱。消费疲软致M1创历史新低(跌幅超7%),央行降息谨慎(5月仅10基点),避免重蹈日本零利率冲击金融机构覆辙。美国关税冲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从第四跌至第六,贸易人民币计价占比由40%骤降至34%,需应对中长期贸易下行压力。财政政策须紧急缓解就业压力。年超千万毕业生待吸纳,货币政策缓不济急,财政需超常规发力(规模应远超"4万亿")。此外,通缩环境下中国经济展现独特韧性。PPI三年通缩、CPI近零下仍实现5%增长,出口超德日总和,农产品关税冲击下快速替代印证产业链韧性。最后,财政强力支撑转型阵痛。依托人民币未自由兑换成全球第五大货币的独特路径,以大规模财政对冲地方债务与就业压力,推动U型复苏。
观点整理:刘泽楷、王浩
撰稿:傅恒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