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53期顺利举行:技术驱动的财富管理变革

时间:2025年04月25日 作者: 

 33a5857e303b10f27bd93295576c650.jpg

4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53期成功举办。沙龙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数据治理专家田力进行主题演讲,并邀请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中信智库专家周萍作为研讨嘉宾,围绕技术驱动的财富管理变革:AI、大数据与区块链的创新实践展开深入讨论。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IMI货币金融圆桌会议青年成员赵宣凯主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数据治理专家田力发表主题演讲。田力老师的演讲围绕“技术驱动的财富管理变革”展开,系统阐述了AI、大数据与区块链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趋势。田力老师首先回顾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金融科技及其应用领域发展蓬勃,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百花齐放,金融机构也争相拥抱AI,金融科技已经进入到普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随后,田力老师以荷兰N26、腾讯“微企链”和中信银行“Z”时代财富管理等案例为例,展示了技术如何赋能财富管理的全流程,包括智能投顾与资产配置、数据驱动决策、流程自动化、客户服务优化等方面。最后,田力老师展望未来,指出金融科技赋能财富管理应更进一步“向深向实”,包括技术融合深化、风险管理重构、服务模式革新、产业生态重塑四大方向。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田力老师从提升组织能力、强化数据治理、释放数据价值和学习驾驭AI等多个层面提出应对金融科技变革财富管理的挑战。

 沙龙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财富管理行业的驱动要素、转型挑战、科技赋能路径、产品创新方向以及风险管控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指出,首先,当前我国财富管理面临“资产荒”与“融资难”的深层矛盾,这折射出金融体系在资金转化和资产配置上的不足。其次,破解这一困境需依托金融科技与数字技术,重点强化“知晓客户”与“撮合交易”两大核心能力。通过AI和大数据技术,金融机构能穿透式洞察客户风险偏好、资金流向及资产质量,显著提升精准匹配效率。此外,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金融产品创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多样化、个性化解决方案。当前监管层已出台产品正当性管理政策,为产品创新指明方向。最后,科技金融发展亟需补足长期风险资本短板,通过场景化产品设计,既满足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又疏导民间投资热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首先指出在宏观层面,财富管理行业受经济周期、人口结构、信任文化、国际环境与监管政策五大要素驱动,叠加新技术形成“1+5”框架——技术通过数字化重塑产业链,直接引发“基因突变”,间接催化传统要素作用。其次在中观层面,财富管理行业面临四大挑战:能否真正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风险管理与对冲手段不足、信义关系弱化减少了合作耐心、传统模式亟待改善成本效率,这些都倒逼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创造”。最后,杨主任认为新技术有助于应对相关痛点与挑战,例如:智能投研提升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开放合作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大数据风控改善风控水平、透明算法重建信任机制、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能力等。同时,新技术要赋能财富管理行业,还需控制技术自身的不足,如数据信息的保护难题、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等,最终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来平衡效率与安全,精准匹配财富管理的需求与供给、痛点与特性。

 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中信智库专家周萍在发言中指出:当前财富管理已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配置服务,客户不再满足于买入某一理财产品,而是寻求量身定制的整体方案。同时,财富本身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数据等也被纳入财富管理的范畴。在这一趋势下,AI和大数据的介入虽无法完全替代财富顾问,但在资料搜集、客户偏好分析、风险控制等方面可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然而,技术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性、可得性和可用性,目前很多客户的深层数据难以获得。我们期待AI在真实场景中不断沉淀和演进,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未来,AI将在场景开发的过程中,在财富端与管理端实现创新与颠覆,成为金融从业者的重要助手而非取代者。因此,金融机构应主动拥抱科技,以AI和大数据为工具,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可信赖的财富管理服务,真正夯实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义关系。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