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50期:姚朔民教授主讲中国古代货币在国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作者: 

微信图片_20250421144136.jpg

2025416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50期)隆重举行,主题为“中国古代货币在国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著名货币史学者,原《中国钱币》主编姚朔民教授出席沙龙并发表主题演讲。姚朔民教授通过深入挖掘东西方货币历史资料,对比阐述货币特征演变,展现了古代货币对国家资源配置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平主持。

姚朔民教授以“不惜铜与济用权宜——中国古代货币在国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姚朔民教授表示,研究古代货币需关注东西方货币体系差异。西方货币常用金银等贵金属,采用打制工艺,为圆形且铸有图像或君主头像,以成色和重量衡量价值;东方货币主要用铜等贱金属,采用铸造工艺,多为方孔圆形,图案以文字为主,逐渐摆脱重量标准限制。

谈及希腊货币发展,姚朔民教授介绍,希腊因地理环境影响,商业是主要生活方式。吕底亚人率先铸造使用金银货币,雅典等城邦纷纷效仿,各城邦货币特色鲜明。这一发展推动希腊商业繁荣,凸显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在中国货币历史方面,姚朔民教授指出,货币起源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当时货币形状多样。随着历史发展,国家对货币的干预逐渐增多。战国李悝的 “平籴法” 稳定粮价、保障农民生活,管子的理念也体现经济调控作用。西汉 “盐铁官营”“水衡均输”,宋朝 “入中” 制度,都是运用货币手段调配资源、维持国家运转的典型。

姚朔民教授强调,南北朝孔顗 “不爱铜,不惜工” 的理念影响深远,明朝丘濬、晚清王茂荫都予以认同,体现了货币应由国家掌控,用以合理管理和调剂社会资源的思想。

姚朔民教授对古代货币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刻剖析,为相关研究领域带来独特视角,有力地证明古代货币在国家资源配置中意义非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后续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参考。

【大金融思想沙龙简介】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撰稿:徐紫芊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