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IMI顾问委员潘功胜和IMI所长张杰荣获“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时间:2015年05月11日 作者: 
网页图-2 5月8日,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发布了“2014年度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获奖作品公示”。IMI顾问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和IMI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张杰分别有相关成果获奖。 依据《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章程》和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评审程序,经过评审执委会专家初审、外审专家评选,共评出17件获奖作品,其中包括著作奖6部、论文奖11篇(中文论文5篇、英文论文6篇)。本次评奖结果网上公示日期为2015年5月8日至5月18日。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成员潘功胜委员和张杰教授的著作均获得“著作奖”,作品简介如下:
  • 潘功胜,《大行蝶变-中国大型银行复兴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3月)
潘功胜 该书以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思路为主线,论述了国有银行在选择改制路径与方式以及财务重组过程中的艰难抉择,论述了国有银行克服内忧与外患、在博弈中实现共赢的战略引资之路,论述了工商银行与农业银行艰难、曲折但极为成功的IPO历程,论述了工商银行与农业银行通过海外并购布局全球金融市场以及在综合化经营方面的有益探索。同时,在深刻分析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就如何打造基业常青的银行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 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张杰 该书试图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中系统刻画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立论背景宽广厚重,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互照应,熔大胆假设与缜密论证于一炉,对长期困扰经济金融学术界的诸多难题与悖论给出全新理论解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模型与假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制度分析框架。相关命题与结论已经部分地经受了现实金融改革实践的检验,对进一步诠释从今往后的金融改革过程亦具重要参考价值。本书是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学者系统考察中国金融制度结构与变迁问题为数不多的早期学术著作之一。 其他获奖作品还包括(按作者姓名字母顺序排列): 著作奖:
  • 李宏谨,《市场预期、利率期限结构与间接货币政策转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7月);
  • 蒲坚,《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
  • 彭文生,《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
  • 周小川,《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10月);
论文奖:
  • Andrade, Sandro C., Jiangze Bian, and Timothy R. Burch,《分析师覆盖率、信息和泡沫(Analyst Coverage, Information, and Bubble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48 (5), 2013);
  • Bailey Warren, Wei Huang and Zhishu Yang,《中国特色的银行贷款:国家控制银行体系中内部债务的一些证据(Bank Loa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me Evidence on Inside Debt in a State Controlled Banking System)》(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46 (6), 2011);
  • 何东、王红林,《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 Li Kai, Tan Wang, Yan-Leung Cheung and Ping Jiang,《私有化和风险分担:来自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Privatization and Risk Sharing: Evidence from the Split Share Structure Reform in China)》(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4 (7), 2011);
  • 李扬、张晓晶、常欣、汤铎铎、李成,《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经济研究》2012年第6、7期);
  • Liao Li, Bibo Liu and Hao Wang,《中国的二次私有化:股权分置改革的视角(China's Secondary Privatization: Perspectives from the Split-Share Structure Reform)》(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3 (3), 2014);
  • Liu Yu-Jane, Zheng Zhang and Longkai Zhao,《投机的溢出效应(Speculation Spillovers)》(Management Science,61(3), 2014);
  • 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 Xiong Wei, and Jialin Yu,《中国权证市场泡沫(The Chinese Warrants Bubb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1(6), 2011)。
  • 张雪春、 徐忠、 秦朵,《民间借贷利率与民间资本的出路:温州案例》(《金融研究》2013年第3期)
奖项介绍: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于1983年6月19日成立。为促进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高金融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学术进步,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设立“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注重发现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作品,强调准确把握时代脉动,在学术成果上的引领功能,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金融学科做出贡献。该奖项采取集中评审的方式,原则上每两年颁发一次。 【原文链接】2014年度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获奖作品公示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