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IMI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雨露履新央行副行长 连续四年主持编写《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时间:2015年11月02日 作者: 
10月30日,国务院正式任命IMI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教授从2011年11月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985大学校长,位列副部级。现在即将年满49岁的他将告别生活学习工作过30年的人大校园,走进成方街32号的大门,成为央行现任最年轻的副行长。目前,央行副行长中潘功胜、范一飞、陈雨露,共有3位是人大校友。 陈雨露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二级教授,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在任职人民大学校长期间,兼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荣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陈雨露教授与央行早有渊源,曾于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作为金融领域专家,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金融理论与政策,近年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9年IMI成立伊始,陈雨露教授便一直担任IMI学术委员会主任。2012年他带领IMI研究团队创设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连续四年主持编写《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对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要国家战略问题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法兰克福、伦敦、纽约、阿拉木图等地同步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陈雨露教授在历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上的精彩语录: 【2012】第五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发布 2012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不仅可以为管理层提供简明直观的决策依据,也是学术界研究相关问题的实用量化指标。 陈雨露教授在解读报告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首创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是从国际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的角度出发,综合人民币在各项职能中的全球占比,客观、动态、科学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体系。从2011年底的数据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0.45,与2010年初的0.02相比,增长了21.5倍。即便如此,与高达54.18的美元国际化指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非常低。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为,到2030年至2040年之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现在的0.45上升到不低于20,从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由现行的美元为主,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共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主多元”的格局,转化为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元制衡”的新格局。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未来30年的时间里应当采取“两个三步走”战略:第一个“三步走”是人民币国际化范围的拓展,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周边化”,第二个十年实现“区域化”,第三个十年实现“全球化”;第二个“三步走”是人民币国际化职能的拓展,即第一个十年实现“贸易结算化”,第二个十年实现“金融投资化”,第三个十年实现“国际储备化”。 【201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发布会 2210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主题为“世界贸易格局变迁与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通过对世界贸易格局及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研究,总结了世界贸易格局变化与国际货币替代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一般规律,为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后人民币替代其他国际货币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陈雨露教授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货币金融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国家崛起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高度凝结的象征,是未来中长期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中的核心变量,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其在解读报告时指出,对中国的RII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继续快速上升的数据结构原因分析表明,人民币已开始从单纯贸易计价功能“前驱”模式,发展成为现在的贸易计价与金融计价“双驱”模式,呈现出更合理、更稳健的格局;人民币国际化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或可破解当前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下“一超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滞后于多元竞争贸易格局而导致的“新特里芬难题”,根据国内外需要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现阶段必须坚持“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路径;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进出口第一大国,在区域贸易和双边贸易替代多边谈判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以后,区域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影响力相对提高,来自于主要国际货币传统支配地位的阻力明显下降。以“东盟10+3”、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拉美、非盟等多个经济体为突破口,通过双边贸易和区域贸易等方式,有望继续强化国际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功能,拉动RII再创新高,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报告认为,当前影响人民币国际使用水平和国际化进程的障碍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我国当前贸易大而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与能力均不足;第二,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滞后于贸易活动,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提供者的商业银行,应当为人民币国际化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第三,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与外币的直接兑换数量太少,租用美元、欧元的全球清算系统使得人民币交易费用进一步提高,导致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便捷性不足。 【2014】2014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 2014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主题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与发展”。报告深入研究了离岸市场促进货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重点分析了离岸市场建设与发展对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和影响。结合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形势,讨论了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合理布局。 陈雨露教授代表IMI课题组提出了六个核心观点。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继续保持高速成长。根据最新数据,2014年的第一和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初步匡算值分别为1.74%和1.96%,保守估计,到今年底有望达到2.4%,乐观估计可能会超过3%。尽管与美元和欧元的距离还非常之大,但是只要没有重大的不利事件发生,少则三年,多则五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可以成为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货币。二是RII增长的驱动力结构更加合理。人民币资本和金融交易规模大幅度增长,同时人民币官方接受程度好于预期。三是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亚洲的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已具备一定规模,欧洲市场的离岸人民币交易量快速增长,非洲和美洲国家也开始积极争抢离岸人民币业务。四是短期内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排除了技术障碍,也为资本账户改革赢得了必要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长远看强大的离岸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伦敦、法兰克福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规模与交易比重,将是检验人民币是否已经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的重要标志。六是人民币离岸市场未来发展面临四个主要挑战。要尽快建立全球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法律制度框架,完善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链并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构建全新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模式,将离岸市场纳入监测范围。总之,人民币国际化起步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2015】2015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 2015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将主题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民币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在21世纪作为新兴大国而提出的两个举世瞩目的重要规划。本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目标表达了中国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良好意愿和历史担当。课题组从理论探讨、历史经验和实证检验等多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这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相互促进的逻辑,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应当从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寻求有效突破。 陈雨露教授代表IMI课题组提出了五个核心结论。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目标基本实现,人民币很有可能在两年之内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据课题组测算,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从2009年底的0.02,已经提高到2014年底的2.47。同期,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主要国际货币的份额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初步匤算,截止今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预计为2.9,人民币与日元的差距不足一个百分点,与英镑的差距大约为两个百分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等政策实施,人民币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指日可待。二是“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物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历史担当。三是“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两大战略存在内在一致性,必然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四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从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寻求有效突破。五是“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靠国内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同时在国际上寻求共商、共建、共享的最大价值观公约数。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