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IMF战略政策评估部Sanjaya Panth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4期)”主讲“IMF监督机制改革”
时间:2019年07月10日 作者:
6月28日下午,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4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IMF战略政策评估部副主任Sanjaya Panth以“IMF监督机制改革”为题发表演讲。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魏本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出席沙龙并做点评,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Sanjaya Panth)
Sanjaya Panth对监督机制未来可能遭遇的挑战和IMF的应对方案做了详细的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制定、全球一体化、生产力水平、人口情况、技术创新、经济可持续性、贫富差距等因素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除此之外,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为监督机制的实施创造了更为复杂的环境。对此,IMF将对其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制定全面监督机制。IMF的应对方案是,进行情景规划,不预测未来,而是确定最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应对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增强国际间的合作。 IMF确定了四大优先监督机制。首先,IMF将积极为各国提供政策建议,以应对风险并确保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其次,为了减轻经济发展中的溢出效应,IMF将进行及时的监测,全面分析并制定可代替政策。再者,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性,IMF将考虑采取更缓慢的发展趋势以及覆盖范围更广的福利政策,以保障国内和国际收支的稳定。最后,为了向各国提供综合的政策建议,IMF将制定框架,结合政策杠杆,提高应变能力。
(会议现场)
主题演讲结束后,进入了讨论环节。嘉宾们主要对IMF的监督机制在重大危机中的作用,国家资本主义在新监督机制下的含义,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数字资产和新型支付手段可能对监督政策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国家内部监督与IMF监督目标不一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Panth先生表示,IMF的监督部门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自己的职能与目标,IMF也将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该国发展的政策,并不要求所有国家都采用完全相同的监督机制。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共同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