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罗平做客金融科技公开课第13讲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79期)“AI+”驱动中国新一代金融创新——人工智能助力甄别灰犀牛

时间:2018年01月02日 作者: 
2017年12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协办的“金融科技二十讲”公开课第十三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罗平担任此次公开课的主讲嘉宾,就“‘AI+’驱动中国新一代金融创新——人工智能助力甄别灰犀牛”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刚健华进行主持。 1

刚健华

首先,罗平老师介绍了以资金为流向的金融生态圈,并指出金融行业是一个文档密集型的行业。在资金流动的生态圈内,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募集资金、资金配置和产生回报,如果产生回报,新的资金就会在新的募集中循环。而所有的金融活动都是记录在大量的公开或非公开的、各种各样的金融文档中。例如,投资银行要为企业公开募股或者发债券,实际上就是要为企业写一份几百页的募集说明书递交给监管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这份募集说明书就会公开披露给所有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从金融文档的消费链条来看,由投资银行或企业作为卖方撰写文档,一行三会监管方进行文档监管,投资机构作为买方对文档进行阅读和分析。由于金融文档是对金融信息的披露,它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如果文档中犯了一些错误,甚至是在五六百页的文档里犯了任何一点小错误,都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希望机器能够读懂一些文档,帮助金融从业人员减轻一些繁杂的工作。 2

罗平

其次,罗平老师介绍了国内首款智能金融大数据智能文档产品:AutoDoc ,并对技术进行解释。该产品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取代人工,提升工作效率。它的核心就是分析文档,把大量的作为非结构文档处理成结构化的数据,便于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比对。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让计算机处理自然文本语言,使计算机能够将其翻译为具体的语意、结构化的信息。这样的转化过程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瞬时,一个文档一旦从交易所的网站公开,20秒之后就能够结构化到数据库;第二是精准,结构化的语言是非常精准的,而人类的语言是相当丰富的,计算机需要掌握人类各种语言表达,并将其精准的结构化;第三是深度,不仅仅是处理一些简单的财务指标,我们希望计算机能够进一步将脚注的内容也读懂,进而更加透彻地了解一家企业。 总之,如果能够让计算机读懂金融文档,在投行繁重的文档处理工作就能变得更加轻松,另外,我们也希望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更加智能地为监管以及其他的行业服务。 3

讲座现场

文 原新宇

图 张黎丝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