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7期)暨“从Libra看加密货币的发展未来”研讨会
时间:2019年07月26日 作者:
7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7期)暨“从Libra看加密货币的发展未来”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主持。IMI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作开场致辞。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先后发表了主题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IMI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IMI研究员、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杜晓宇,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谭松涛,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王芳,IMI副所长宋科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参与圆桌研讨。
(贲圣林)
在开场致辞中庄毓敏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场表示感谢,并指出作为国际货币研究所,有义务、有责任举办研讨会来进行一次讨论。此外,她表示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贡献自己的智慧,对“从Libra看加密货币的发展未来”的问题能够有进一步的讨论。
(庄毓敏)
在主题演讲环节,穆长春提到,Libra的储备资产包括几个强势货币现金存款和主权债券。他指出,如果采取增加风险、增加收益的策略,可能会导致储备资产的减值风险和币值波动,组成储备资产的汇率变化会导致Libra对其他货币价格的变化,从而导致汇率的套利问题。对中国来讲他认为,短期内应该在国内市场阻击Libra对人民币的侵蚀,从长期来看要保持和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强势货币。仿照Facebook Libra做China Libra的方式不可行,要坚持原有对于比特币以及ICO的立场。
(穆长春)
狄刚认为历次货币形态的升级都是由技术革命推动的,货币形态升级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主权货币与民间货币之争,从长周期来看必然是主权货币胜出。他指出,libra虽然理念与DCAP一致,但本质上仍是一个由分布式、中心化及区块链组成的混合架构而非革命性产品。未来在发行数字货币时要吸取教训,充分利用数字货币在统一价值流与信息流、增强货币控制力和安全性以及降低流通成本等方面上的优势,发行无界流通、无限法偿的数字货币。
(狄刚)
瞿强从三个层次阐述对Libra的看法,首先货币的规律是政府和市场两种作用在发力,各种类型的政府代表的是一种信誉,没有信誉无法持续;其次货币体系需要有充分的弹性来适应财富的增长、维持经济运转;此外货币是由它的三个功能定义的并且三个功能不能分割。考虑到这三个层次,他认为,Libra不是货币,也不可能是未来货币。Libra没有账户权,如果给Libra账户权,Libra就像商业银行一样,进入现代金融体系了,但Libra并不是现代货币,而且它是由资产支持,没有弹性就无法扩张。
(瞿强)
姚余栋认为,目前超主权数字货币的影响不断扩大,我们应积极参与规范性发展,探索较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他指出,相比于Libra,eSDR有明显优势:eSDR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内;eSDR受全球央行监管;eSDR无替代账户的外汇风险。因此他认为我们应在保持IMF成员国体系基础上,探索全球央行的机制,尝试发行eSDR,通过构建公开透明的智能化货币运行规则,实现跨国的货币信用共识并由参与者共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姚余栋)
此外,在圆桌研讨环节,陈道富、杨涛、涂永红、赵锡军、谭松涛、王芳、宋科、杜晓宇也针对“从Libra看加密货币的发展未来”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现场)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共同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