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23期成功举行 专家联合解读“全球价值链重组”

时间:2024年02月28日 作者: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23期成功举行 专家联合解读“全球价值链重组”

2024年2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23期)以线上直播会议的形式成功举行,主题为“全球价值链重组”。国际清算银行(BIS)亚太代表处经济学家邱晗发表主题演讲,IMI联席理事长、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曹彤,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主持。

邱晗首先发表主题演讲,他提出当前局势下有关产业链的讨论日益增多,一些宏观数据反映出全球产业链可能正在重塑,对于央行和其他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产业链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邱晗特别指出了在使用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时会面临的两个难题:一是产业链宏观数据更新频率相对较慢;二是宏观数据只能从总量上看到某个产业的变化,难以用于解释其背后变化的原因。而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一项研究,从微观贸易角度构建了全球价值链或产业链的网络,并对这种价值链中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第一,构建公司层面的产业链网络可以从更丰富的角度以及更及时地去监控产业链的动态。第二,根据公司层面的数据分析,目前供应链层面还是保持高度全球化的。第三,供应链正在变长,中间商数量正在增多。第四,供应链变长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中美两国企业的供应关系中,亚洲国家的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变成中美企业的中间商,近期的产业链调整并没有影响亚洲的一体化进程。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全球价值链重组展开深入研讨。

曹彤就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背后动因与规律展开探究,他先从企业层面观察产业链网络,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国际化的趋势没有改变;二是区域化趋势,尤其是亚洲区域化趋势仍在强化,三是从买方、卖方角度看,中间链条变长。关于产业链的重构他提出了以下问题:就目前来看,产业链的重构和转移是否发生?目前位于什么发展阶段?假定要扭转当前局面,要有哪些因素的重构做出调整?在国际大分工洗牌的背景下,我国承继上一轮产业链的重构,未来,产业链重构的现象还会强化,从具体的产业上,包括计算机行业、汽车行业、能源、国防、大宗物资和医疗等,但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政策层面,如何进行重构还需要有特别的思考与观察。

程实详细分析了全球价值链重组在宏观视角的变化与中国的优势,他谈到当前全球化是以区域一体化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全球化,包含更多复杂的冲突与博弈。随着产品层面的分配和集聚,不同国家也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细化全球价值链。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岛主义促使全球化成本提升,频频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能源和制造业重塑,使全球价值链重构困难重重。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冲击实际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近岸转移,且价值链的向上移动仍将延续,区域化价值网络形成相应深化的趋势,全球供应链的活动将持续地重新配置,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也将会日益增加。他强调中国在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之中,一方面看到挑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市场潜力、数字化、独特性的优势,学习先进经验,提升高质量对外开放水平。

廖淑萍分享了她对中美贸易的研究和思考。她指出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联系在贸易战后有所减弱,而墨西哥、越南、加拿大等国家占比则有所上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的出口份额在一定程度上被周边亚洲国家所替代。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墨西哥等美国的近岸国家则成为主要替代者。尽管美国试图通过“ 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政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上,通过间接联系,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仍在增强,中美的间接贸易联系仍然紧密。她强调中国需要警惕美国的更严格限制措施。

张茉楠就中美博弈下的全球产业链重组与区域化发展观察到的几点趋势进行了分享。第一,由于地缘政治、中美博弈以及疫情等因素的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变得更长,产供应链分散化,贸易网络节点多元化。全球产业链分工越来越多地向区域内贸易转变,中国、德国、美国作为三大区域节点在本区域内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第二,近岸化生产不仅发生在美国,在中国也很突出;第三,区域集团化和贸易规则集团化正在加速,这些变化强调了区域贸易规则的一致性,有些具有排他性,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区域化和分散化;第四,高技术产业在产业链重构中强调战略自主,资源密集型产业存在民族主义倾向,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趋向多元化和周边化生产;第五,中美脱钩的不确定性对全球产业链影响深远。需要警惕的是,在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的背景下,形成两个供应链的平行体系。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观点整理:易凌云、魏昕然、潘颖颖

撰稿:薛兴琦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