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21期成功举行 聚焦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时间:2023年12月16日 作者: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21期成功举行 聚焦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2023年12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南洋商业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21期)以线上直播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路径与展望”。

在本次会议中,香港某中资银行资深策略规划师应坚做主题分享,渣打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南洋商业银行助理总裁张红波,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谢国樑,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参与共同讨论。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主持。

应坚就“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路径与展望”发表主题演讲,从两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与规划。

首先,他谈到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功能,他先向我们介绍了近期党中央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表述和金融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意义这一背景。接着,他通过图表梳理,详细地展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并且呈现出高离岸性、高国际化、高自由度的特点。他归纳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五个基本功能:在岸及离岸贸易结算及融资平台、内地机构在境外的主要融资平台、亚太外汇交易及风险管理平台、全球离岸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和跨国公司财资业务中心。

在第二部分中,他介绍了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建设的情况。首先从三个维度梳理了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形成的时间轴,以此引出对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政策支持和香港人民币业务机遇。他表示香港必须正视其他离岸人民币中心挑战,发展好“一体两翼”可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有可持续、长远的发展。

在随后的嘉宾讨论环节,丁爽表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正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原因是受疫情冲击。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要素在于“一国两制”,有了“一国”才能行稳走远,有了“两制”才能发挥香港独特的作用,此外,还在于健全的法律体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才优势。最后,他谈到他观察到全球供应链、贸易流和资金流向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成为了香港的机遇。

张红波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商业银行是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参与者。这些年围绕“双循环”、“碳达峰”、RCEP等新形势做了大量的金融创新,对金融中心建设包括离岸市场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他提出了三点呼吁,一是大湾区的政策还可以更好地来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二是在人民币项下能否进一步简化跨境抵质押手续以及相关人民币出境的监管手续,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利用。三是加速两地征信系统的互通互联,在客户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打通客户境内外资产和融资的对冲性,这有利于人民币的应用。

谢国樑对近期市场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三个方面的质疑进行了解读。他认为,香港本身支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要素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国际环境。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海外市场对接的桥梁功能是其他地方不能取代的。亚太区是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香港和新加坡在财务管理方面交流、合作和互相促进,始终不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香港作为国家的离岸金融中心未来和上海是双平台的关系,上海服务本地经济,香港是离岸经济,香港会发挥上海发挥不了的作用。

夏乐分析了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他强调香港目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地缘政治,二是美国的高利率给香港带来的影响。面对周期性因素及相对长期的因素,香港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二是抓住机遇做出调整,三是寻求来自中央的持续支持。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观点整理:崔洁、李欣瑜、余植巽

撰稿:薛兴琦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