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2018国际货币论坛•主题三分论坛 聚焦“结构变迁中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

时间:2018年07月27日 作者: 
7月1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主题三平行论坛(闭门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结构变迁中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出席并发表了主旨演讲。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魏革军,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文红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本次论坛由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主持。 隆国强发表了主旨演讲。他首先分析了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国际经济传导机制的革新以及各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的交互分合,为新时期的宏观政策规划提出了更加复杂、细致的要求。尤其是,如今各国宏观政策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基于全球化深入阶段的各经济体的责任感与意愿,对于经济体而言,宏观政策的协调也就变得更加困难。他分析,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中国应当灵活应对,充分利用多边平台,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发挥创新思维。同时要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各类智库的作用,提升国际话语权,全面提高软实力。 贾康发表了主题演讲,从中国战略的角度看中国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他指出,中国面对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首先就要处理好战略问题。新时期的战略建设应当重温邓小平当年“善于守拙,有所作为”的思想,基于中国新时期和平崛起的立场,首先处理好自己的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等问题。他随后引经据典,分析了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上的发展路径:坚定信念,乘时代之潮,寻求共赢,积极应对货币问题,在和平发展的诉求基础之上有诚意、务实、多层次地展开国际交流。 魏革军从货币问题的决策及货币政策的完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他首先指出,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协调思维是共生相依的,宏观政策在颁布过程中,就已经是基于国际协调的视角的结果了,这是由各经济体的政策目标与经济实情的不同决定的。也因此,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就具有一定复杂性。他分析,对于国家而言,国际协调应当基于更加本质意义上的思维。要基于各经济体的政策与经济实力,致力于自身决策的现代化建设及决策的优化,尤其是在贸易战的背景下,更应该坚定思路。 李文红从金融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她首先从国外分业经营与风险管控的历史经验入手,分析了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对内对外政策是如何基于市场波动于风险管控的视角而实行的,随后对比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如今处理宏观政策国际协调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尤其需要注意机构金融理念与国家金融管理之间的矛盾。李文红随后指出,我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监管能力有待提升,金融体系与机构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分业经营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审慎行事,针对金融业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同时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协作作用。 演讲结束后为圆桌研讨环节。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大连商品交易所原总经理冯博,中证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史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邓舸,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闫先东,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王胜邦,台湾永丰金控最高顾问、董事邱正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OMFIF亚洲主管、驻新加坡首席代表Adam Cotter,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经济系教授袁拉生,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金融市场专家兼首席专家智库秘书长俞平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校友会秘书长郭海鹰,IMI副所长、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局长助理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关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谭松涛,《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课题组成员及IMI研究团队成员等,就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讨论。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