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2017国际货币论坛·主题四分论坛 聚焦“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风险防范”

时间:2017年07月20日 作者: 
7月16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联合主办,跨境金融50人论坛协办的“2017国际货币论坛·主题四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830会议室顺利举行,会议主题为“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风险防范”1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法国财政部原副部长Bruno Bezard,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孙鲁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英国司法部原部长Lord (Neil) Davidson,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高级经济学家李文龙,芬兰央行转型经济研究所(BOFIT)所长Iikka Korhonen,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周颖刚,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本次论坛由OMFIF 亚洲主管、驻新加坡首席代表Adam Cotter主持。 2 圆桌研讨一主题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演进、现状与未来”,各主讲嘉宾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与看法。 3 管涛从中国跨境资本的流动情况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近些年资本流动情况的变化,并指出随着国内经济逐渐稳定,金融风险逐步释放,跨境资本流动将逐渐回归国内基本面。现阶段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逐步显现,资本流出冲击风险有所缓解,但是扩大金融开放的方向并没有变,只是调节了力度和节奏,如果能实现跨境资本有序流动,那么最终能够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双赢。在未来,汇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贸易顺差、资本流出将成为我国国际收支新常态,有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是临时性手段,市场主体应抓住时机,不断培养和提高适应汇率波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融风险意识,不要用市场判断替代市场操作。 4 Bruno Bezard谈到现阶段中国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所以人民币的地位一定会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参与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提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全球公共融资、公共金融等方面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民币如何避免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他认为中国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经济基本面和一个强大的能经受起冲击的金融体系,监管部门则需要不断努力,除了微观监管以外,更需要进行宏观层面的监管。 5 高海红主要分析了汇率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之间中国政策面临的困境。她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入手,指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和固定汇率的政策组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妥当的,容易引发国内资产价格高企,带来通胀压力,固定汇率制度也使得汇率丧失了吸收外部冲击的功能。并认为当时中国能避免危机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资本项目是封闭的。但是现在随着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汇率政策难免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引发外界担忧。她认为没有任何一项汇率制度适用于任何国家,中国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现在情况的汇率制度。 6 沈建光先生认为,“保汇率还是保外储”的命题已经被证伪,外汇储备的减少与资金恐慌性大幅外流更相关,货币贬值与外储减少并没有因果关系。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渐企稳,我国逐渐扭转了大规模资本外流的压力。在资本大规模外流压力减轻的情况下,我国市场化改革仍然将继续向前推进。 7 孙鲁军先生主要解答了资本外流和资本管制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他指出今年开始资本外流压力明显缓解,但是在美元逐步走强、美联储加息、国内GDP增速预期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资本外流的压力仍将存在。他认为,当前的资本管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应该加强资本管制的透明度和规则的一致性,并根据国内经济运行和市场主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实际状况,逐步放松或取消相关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8 张斌认为,造成前些年中国资本流出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国内的经济基本面和宽松的货币条件使得更多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二是中国2011、2012年的外债过多导致企业选择在人民币升值时归还外债,加速了资本流出;三是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放大了资本流出的压力。现在资本流出放缓是因为这三个因素都开始逆转。张斌对于未来的资本项目管理的态度并不乐观,他认为我国汇率仍未放开,未来也没有放开汇率的趋势,所以未来资本项目开放进展有限。 9 张明在发言中提到,2012-2013年,社科院认为中国资本账户加速开放具有三个风险,一是国际金融的形势可能恶化,中国的持续资本流入可能会转向资本流出;二是僵化的汇率随时都可能让人民币从一个持续的升值预期变成贬值预期;三是中国金融风险彻底解决之前,开放资本账户可能引发非常大的资本外流。这些担忧都被证实了,人民币国际化速度明显放缓。对于今年资本外流缓解的原因,张明认为一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的预期明显削弱;二是中国央行对于资本管制的强度明显加强;三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速是在逐渐回暖;四是从去年年底开始,一行三会强监管的举措导致国内的短端货币市场明显上升,导致中美逆差重新拉大。未来这种缓解的趋势能否持续,主要看美国经济增速和中国经济增速的比较以及中国政府对于监管的态度。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国际清算银行原高级经济学家Herbert Poenisch,澳大利亚中央银行驻华首席代表Patrick D’Arcy,永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邱正雄,意大利银行经济与统计研究主管Juan Carlos Martinez Oliva,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等与演讲嘉宾们进行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圆桌研讨二的主题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与人民币国际化”,各主讲嘉宾就这一话题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0 Lord(Neil)Davidson表示,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腾飞,中国正在实现国际地位的一个转型,未来中国也将继续开放自己的资本账户和贸易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上升,西方资本市场越来越愿意参与到中国市场当中来。在未来,人民币肯定是跨国公司要使用的一种关键货币,不仅用于交易,而且会用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当中,而且在整个大范围的全球经济当中也会使用。在未来,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一个全球的货币,一个正常的国际货币。 11 鄂志寰认为,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变化主要有一下三点:一是在外汇储备方面,各国央行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积极性有所上升;二是在整个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牵引力量已经从贸易和投资的牵引转向了证券投资和储备资产的投资;三是内地金融市场不断的加强对外开放,资本账户的自由化的进程也在加速。但是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疑虑,例如对于市场管制、市场流动性和信贷评级与国际标准差异的疑虑。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做好三个平衡:加强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使用频率和汇率稳定之间的平衡、外部资金的流入以及国内资金流出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开展在岸市场和发展离岸市场之间的平衡。 12 李文龙在发言中谈到,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虽然还很小,但是仍然在不断发展。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从市场方面来说,需要对离岸和在岸市场的汇率,借贷利率进行整合或者统计化,还需要加强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从制度化角度来说,中国需要加强对于通胀目标的安排,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值增强资本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信心;从法律层面来说,需要改变《中国人民银行法》里对于人民币支付流通的限制。 13 Iikka Korhonen认为,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不断向前推进,虽然前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为维稳有着短暂的停滞,但未来会进一步的增长。人民币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资本必须实现自由流动,而且需要一个透明的、有着良好监管的资本市场来支持跨境交易,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14 周颖刚表示,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和影响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加深,人民币也越来越重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汇率波动的弹性增大,虽然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但是人民币的溢出效应增强了,人民币市场化改革也可以解释人民币影响力增强。 15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常务副主编钟红,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魏本华,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Yaseen Anwar等与演讲嘉宾们在自由讨论环节就该话题进行了研讨。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