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焦瑾璞:谱写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4年01月02日 作者:焦瑾璞(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导读:

近日,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瑾璞在《中国外汇》发表《谱写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文。普惠金融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IMI财经观察”特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阅读全文

普惠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及,体现了党中央对普惠金融发展高度重视。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普惠性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普惠金融事业纳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战略布局,通过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普惠金融事业取得显著成效,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普惠金融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谱写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的壮丽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01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基础


一是普惠金融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理念,能够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使弱势群体也能够通过获取金融服务、进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普惠金融的初心使命所在。我国普惠金融践行“金融为民”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表现为:普惠金融通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这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普惠金融通过关注社会各阶层人民,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普惠金融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充分体现“发展依靠人民”;普惠金融通过将弱势群体视为重点服务对象,能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获取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普惠金融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能够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普惠金融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十三五”时期,普惠金融发展在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战如期取得全面胜利。新时代新征程,普惠金融通过切实提升服务理念、能力和质效,能够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在支持实体经济做实做优做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成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客观要求,更是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体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绿色金融体现绿色可持续性,推进二者融合发展能够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02

党中央领导下的普惠金融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普惠金融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新时代十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党中央给予大力政策支持与监管保障,为普惠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政策支持上,2013年党中央将普惠金融由发展理念上升至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的普惠金融发展进行顶层设计;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

监管保障上,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发挥重要作用,差别化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取得良好成效;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建立专门的统计核算标准、考核评价和风险管理等机制,保障普惠金融服务质效;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重拳惩处点对点网络借款(P2P)等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新时代十年,党领导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对标国际水平来看,中国多项普惠金融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调查(Global Findex)数据,中国在账户拥有率、数字支付使用率、储蓄参与率和借贷参与率等指标上增长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调查(Financial Access Survey)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在持有银行卡、存款账户、中小企业信贷以及保险等方面的普惠金融供给侧指标排名靠前。

从我国自身发展来看,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显著提升:一是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县域和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97.9%的乡镇具有银行机构网点,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格局基本形成。保险服务基本覆盖全国乡镇,大病保险已覆盖我国12.2亿城乡居民。二是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呈现“量增”“面扩”的良好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普惠小微授信户数6107万户,同比增长13.3%;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65亿元,同比增长10.1%;助学贷款余额1651亿元,同比增长23.6%;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三是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普惠金融贷款“价降”明显。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4.8%,较202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银行保险等业务加快数字化转型,人民群众存款、取款、支付更加方便快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03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


尽管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我国普惠金融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新形势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挑战,既有普惠金融自身实践中显现的问题弊端,也存在宏观环境方面的外部制约。

一是宏观环境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形成外部制约。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烈冲击。相较而言,普惠金融的重点目标群体受影响更为显著。广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一度停工停产,老年人、儿童等特殊脆弱群体的生命健康受到更严重威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内生动力还不强,国内需求仍不足,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这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定的外部制约。

二是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障碍。由于普惠金融业务呈现量小且分散、成本及风险相对较高、收入及回报率较低等特点,制约我国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收益问题始终存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银行落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为实体经济减费让利,这对于银行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产生了抑制效应。商业银行等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其积极性和重视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是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短板,产品服务有待优化。从我国实践来看,县域、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依然存在明显的金融服务短板。而且,金融服务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不够,与客户多样化需求尚存差距。创立新型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有益探索,但这些组织依然存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运营成本较高、风险隐患相对较多等问题。

四是打着“数字普惠金融”旗号的违规乱象时有发生。数字技术的普及运用极大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但也存在风险与挑战。实践中一些借助互联网平台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这严重违背了普惠金融为社会各阶层尤其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初心使命。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体面临显著的“数字鸿沟”问题。如何弥合“数字鸿沟”,进而提升老年群体金融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04

坚守初心使命 续写普惠金融壮丽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我国金融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普惠金融发展也迎来了关键时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是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统一思想和认识仍是今后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前提。普惠金融不同于“补贴金融”“慈善金融”或“特惠金融”,其核心特征之一是商业性,应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普惠金融监管,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攻坚战、持久战,要坚决把防风险作为普惠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统筹普惠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要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强化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风险监测与风险控制,完善其治理机制。依法将各类普惠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尤其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新产品、新业态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盲区。加强监管科技等手段运用,持续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和监管效能,坚决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二是在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普惠金融上下功夫。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等手段,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金融服务需求。要积极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农业企业、农户等主体的绿色转型提供支持,坚决改变“普惠不绿色,绿色不普惠”的现象。

三是继续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继续推动建立多元化、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协同发挥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充分调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发挥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等机构的补充作用。进一步推动新型金融组织完善治理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引导其持续关注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

四是继续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教育。应不断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金融广告监测和治理,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应继续广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健全金融知识普及多部门协作机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普惠金融,提高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组织面向农户、新市民、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培训,提升数字金融产品使用能力,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五是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服务机制。应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强化货币政策引领,用好财税政策支持工具,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更好发挥各类政策之间的联动效应。应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健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农村支付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优化普惠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推进融资登记基础平台建设。此外,应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法治水平,健全普惠金融新业态经营和监管法规,为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版面编辑|李欣瑜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