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美国贸易政策重塑了全球供应链吗?
导读:
本文利用2017-2022年美国10位编码进口数据,分析美国贸易政策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对华关税导致中国占美进口份额从22%降至16%,但供应链仍与中国深度交织:替代中国的国家多为具有产品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且在战略行业中,这些国家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高、从华进口增速更快。此外,美国存在近岸外包(如墨西哥)但无明显回流证据,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直接进口来源国。
01
关税阴影下的美中贸易变局:脱钩表象与深层联结
2018年以来,美国对超过60%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这场被称为"贸易战"的政策风暴迅速掀起全球供应链震荡。数据显示,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从2017年的22%降至2022年的16%,回落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缝纫机、激光打印机等商品的进口来源地剧烈变动,越南、墨西哥等国的市场份额分别跃升17%、14%,看似呈现出"去中国化"的图景。
然而,当我们穿透贸易数据的表层,会发现一个矛盾的现实:美国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以更隐蔽的方式延续着。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行业,那些承接中国对美出口转移的国家,往往深度嵌入中国供应链网络。例如,越南在广播设备领域对美出口激增的同时,从中国进口的相关零部件增长了35%;墨西哥在电子设备制造中,从华进口的关键元器件占其对美出口产品价值的40%以上。这种“在中国以外生产,但依赖中国供应”的模式,揭示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复杂本质——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实现的“脱钩”,在产业链的深层联结面前,更多呈现为“供应链的空间位移而非断裂”。
02
供应链重构的三重逻辑:比较优势、地理邻近与路径依赖
这场供应链变局背后,存在着清晰的驱动逻辑。首先是比较优势的持续主导:在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中国转移的产能。数据显示,这些国家在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大于1的产品领域,对美出口增速比其他国家高2.6个百分点。其次是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分化:墨西哥等与美国接壤的国家,在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受益于“近岸外包”,2017-2022年其对美出口份额年均增长0.6%;但在战略行业,距离中国更近的东南亚国家反而更具竞争力,越南与中国的地理距离每缩短10%,其在半导体领域对美出口增速提升1.2%。
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供应链的路径依赖。研究发现,与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GLI)较高的国家,在战略行业对美出口表现更为突出。当某国与中国的GLI指数从第25百分位提升至第75百分位时,其在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的对美出口增速将提高4.2个百分点。这种依赖既源于中国在产业链中游的规模优势——中国生产了全球35%的中间品,也来自长期形成的产业协同惯性。以墨西哥的汽车产业为例,其对美出口的整车中,平均28%的零部件仍来自中国,较2017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03
战略行业的特殊图景:脱钩困境与间接依赖
在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行业,美国的"脱钩"努力遭遇更强阻力。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战略产品的进口额下降22%,但同期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同类产品中,包含中国附加值的比例上升了15%。这种"直接减少、间接增加"的现象,在半导体行业尤为明显: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对美出口的芯片中,使用中国生产的光刻胶、封装材料的比例从2017年的12%升至2022年的21%。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的关税政策客观上强化了供应链的间接联结。为规避关税,企业采取"中国原料—第三国加工—出口美国"的模式,导致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化工原料激增。2022年,越南在HS8525(广播设备)项下对美出口增长67%,同期从中国进口的同类别零部件增长58%,形成“对美出口越增长,对华进口越依赖”的奇特循环。这种现象可以认为是“关税诱导的供应链迂回”,凸显出全球化时代产业链的深层韧性。
04
现实困境与未来迷思:效率与安全的永恒博弈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政策重塑供应链,但数据揭示出三个关键现实:其一,完全脱钩尚不具备经济基础。中国仍然是美国37%的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国,在电池、稀土等关键领域的份额超过50%。其二,近岸外包的实际效果有限。墨西哥对美出口的增长中,62%来自中国零部件的再加工,所谓“墨西哥制造”本质上是“美中墨供应链协作”的产物。其三,政策成本不容忽视。美国消费者承担了90%的关税成本,2022年因关税导致的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约800美元,同时制造业就业并未显著增长,印证了“保护主义难以振兴本土产业“的经济学规律。
展望未来,供应链重构将陷入“效率与安全”的双重约束。短期内,中国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难以撼动——其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40%的制造业增加值,以及深度融入各国产业网络的中间品出口。但长期来看,美国推动的“友岸外包”“芯片四方联盟”等机制,可能逐步改变供应链格局。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速度将成为关键变量:如果越南、印度能在5-10年内提升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供应链的多中心化或将加速;反之,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迂回模式”可能持续存在。
05
结语:在断裂与联结之间
这场由美国贸易政策引发的供应链变局,本质上是全球化退潮期的结构性调整。单纯依靠关税壁垒难以实现真正的“脱钩”,供应链的深层联结如同地下根系,在政策地表下顽强生长。对于企业而言,在“中国+1”战略中寻找平衡点,在区域化与全球化之间构建弹性供应链,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命题。而对于政策制定者,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在一个深度互联的世界里,是否存在纯粹的“安全脱钩”?或者,在追求战略自主的同时,如何避免陷入“自我设限”的效率陷阱?
当我们凝视2022年的贸易数据——中国依然是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国,美中贸易额虽较峰值下降,但包含第三国转口的“中国内容”实际增长——或许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或许在改变形态,但从未真正离去。供应链的重塑不是简单的地理重置,而是一场涉及技术、资本、政策的复杂博弈,其最终形态,将取决于效率逻辑与安全逻辑的动态平衡。
作者:
Caroline Freund (UC San Diego, USA), Aaditya Mattoo (World Bank, USA), Alen Mulabdic (World Bank, USA), Michele Ruta (IMF, USA)
标题:
Is US trade policy reshaping global supply chains?
来源: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第152期,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