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观点:跨境支付体系变革应对全球供应链变动——逻辑与路径

时间:2025年01月13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课题组 

导读: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发展呈现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新趋势。跨境支付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分工及跨境贸易活动紧密相关,其技术和设计的不断更新迭代也为供应链的稳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变革也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互操作性(在广度上实现支付系统广泛互联)、便利性(在深度上实现跨境支付快速便捷)、安全性(保证跨境支付安全可监管)为代表的跨境支付体系变革为供应链变动趋势提供应对方案。
阅读全文

经济全球化以来,全球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以及各国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使得全球价值链中一个断点就可能影响到整个链条的生产。当前,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关于产业链的友岸外包或者近岸外包、去风险化、去全球化的讨论日益增多,全球供应链脱钩风险显现。供应链包括物资流转、商业流转、信息流转、资金流转四个流转进程,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跨境支付体系的高效配合,因此全球供应链变革也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挑战。

01

全球供应链变革:典型特征

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大流行和俄乌战争等地缘冲突爆发,跨国公司适应性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全球供应链发展呈现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新趋势。
第一,供应链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是指将原本跨国或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环节重新定位或转移至本国内的策略。供应链本土化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保持内包的回流,表示将境外全资子公司控制的制造活动转移给境内全资子公司。二是为外包而回流,表示将境外全资子公司控制的制造活动外包给境内供应商。三是为内包而回流,表示将境外供应商承包的制造活动转移给境内全资子公司。四是保持外包的回流,表示将境外供应商承包的制造活动转移给境内供应商。
第二,供应链多元化。供应链多元化是指企业在采购和供应环节中,不局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而是选择多个供应商,以降低采购和供应风险、提高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降低采购成本。供应链多元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全球供应链采购渠道的多元化,表示跨国公司将采购渠道拓展到某个地区的多个经济体或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地区。二是增强全球供应链标准的包容性,表示跨国公司为了应对生产过程中某些核心零部件的短缺危机,提高生产灵活性,防止正常生产受到影响。三是全球供应链生产布局多元化,表示跨国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以及分散生产风险,将生产分散到两个或更多国家。
第三,供应链数字化。全球供应链数字化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核心产品数字化为核心,以供应链流程优化重构为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物流、人力成本,形成柔性化、模块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全球供应链数字化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供应链核心产品数字化,指的是供应链的核心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数字产品,还包括无形的可数字化交付的产品。二是全球供应链贸易方式的数字化,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末端的应用推动了销售渠道的深刻革命,典型代表是跨境电子商务。三是全球供应链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典型代表是数字孪生工厂。四是C2M全球供应链全链条数字化,指的是需求直接驱动制造,连接供需两端的全新制造模式。

02

全球供应链变革与跨境支付体系:逻辑与路径

跨境支付是国家或地区之间因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经济活动,借助一定的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实现资金的跨国和跨地区转移的行为。各种跨境贸易活动都离不开跨境支付的支持,因此,跨境支付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分工及跨境贸易活动紧密相关,其技术和设计的不断更新迭代也为供应链的稳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变革给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际清算银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提出现行的跨境支付还存在七个主要问题:数据格式不统一、合规检查处理复杂、操作时间有限、技术平台创新不足、交易链漫长、资金成本高昂和竞争较弱。以互操作性(在广度上实现支付系统广泛互联)、便利性(在深度上实现跨境支付快速便捷)、安全性(保证跨境支付安全可监管)为代表的跨境支付体系变革能够为供应链变动趋势提供应对方案。
首先,跨境支付互操作性能够满足供应链本土化的跨境支付需求,即在供应链本土化迁移的背景下,降低因供应商回流而两地跨境支付系统不互通导致的“断链”风险,从而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其次,跨境支付便利性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供应链资金流转效率,维持供应链高效稳定运行。最后,跨境支付安全性能够缓解金融制裁风险,确保在发生金融制裁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备份渠道”进行必要的跨境支付,维持供应链稳定。

03

主要结论

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进程遭遇严重冲击,跨国公司适应性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全球供应链发展呈现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新趋势,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从互操作性、便利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聚焦讨论跨境支付体系变革应对供应链变动趋势的逻辑和路径。
第一,互操作性在跨境支付系统未来发展中十分关键,也引起了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关注。在供应链方面,随着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迁移引发新的跨境支付需求和挑战,跨境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也随之频繁出现,当跨境支付系统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时,跨境支付业务就难以正常开展,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效率等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从而产生“断链”风险。而当跨境支付系统广泛互联互通时,一国企业在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时就能够有更大空间,从而在供应链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提升供应链多元化程度,进而增加供应链的厚度和稳定性。提升跨境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是保障供应链业务支付环节稳定开展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是应对供应链回流迁移趋势、满足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需求、支持供应链多元化拓展的必要之举。
第二,跨境支付系统便捷性的提高有助于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支付便捷性对企业高效运转至关重要,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境支付能够节约供应链的成本,是各国企业在选择上下游贸易对象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具备低成本、高效率跨境支付系统的国家也能够在供应链合作中获得一定的优势、提升供应链合作黏性,并能够基于高效的跨境支付系统发展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贸易业务,尤其是跨境零售业务,从而极大地开拓跨境市场渠道,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服务水平。
第三,随着逆全球化局势和网络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国际制裁和针对跨境支付系统的网络攻击成为影响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威胁。跨境支付安全性能够缓解金融制裁风险,确保在受到金融制裁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 “备份渠道”进行必要的跨境支付,维持供应链稳定。跨境支付安全性还可以应对网络攻击造成的支付暂停、资金丧失、信息泄漏,甚至供应链中断问题。采用现代加密通信技术的跨境支付体系有助于对资金实施监控、全面追踪,有效防范黑客网络攻击,防范交易信息泄露风险,保障供应链稳定。

04

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国际标准规范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跨境支付生态。要拓展跨境支付和供应链的使用范围,就必须让更多国家认可并参与到跨境业务系统中。从目前时间来看,重新建立并推广一个完全兼容各国的系统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是基于现有系统进行互操作性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标准规范方面的协调必不可少。要加强和主要贸易伙伴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合作,并形成典型模式进行推广,以区域合作带动洲际合作,最终促成更广泛的全球供应链贸易合作。同时,也要发挥我国经济体量大、贸易占比高、技术储备足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国际组织关于标准规范的制定中,在跨境支付标准的形成中争取话语权、占据主动权,减少对现有跨境支付系统乃至供应链业务系统的大规模改动,尽可能在保持供应链业务的延续性的基础上参与到国际跨境支付生态的建设中。
第二,加快推进CIPS等自主系统建设,扩大加入CIPS系统的“朋友圈”,充分发挥CIPS作为金融市场跨境互通和双向开放的基础设施作用,针对“一带一路”和RCEP等重点区域,扩大专线连接范围,鼓励更多中外资机构的加入,不断提高CIPS的服务覆盖面和辐射能力。加强系统的兼容性和拓展性,实现直接参与行与间接参与者以及企业之间的支付指令标准统一,支持信用证、保函、托收等各类国际结算工具。优化CIPS服务质效和性能,依托CIPS系统加快跨境支付清算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提高系统处理效率、业务透明度等,构建更加高效、安全、数字化的人民币跨境清算结算体系,为广泛的跨境支付和跨境金融业务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争取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动权。同时,要加强境内外清算风险管理,及时发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维护好外汇市场与金融市场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积极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国际法定数字货币的进展,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协会、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和国外中央银行加强数字货币研发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建立中国具有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性研究协会和推广联盟。要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数据、技术、报文等统一,提高系统兼容性,避免研究碎片化、孤岛化趋势。另一方面,建立相适应的央行数字货币监管体系。要将数字化手段应用于监管流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资料核验、风险预警等环节的效率,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变革监管流程,从而缩短监管链条,提高监管效能。建立安全的技术架构、加密通信和存储措施,以防范信息欺诈、数据泄露和黑客攻击等风险,提高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适合跨境支付创新的监管环境,通过促进数字化领域的国际监管协商,预先为跨境支付数字化创新提供合规指引,并通过监管沙盒等方式,及时发现跨境支付数字化创新产品或功能的潜在风险,做到跨境支付数字化审慎稳步发展,保障跨境金融业务的安全稳健进行。

本文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第六章《跨境支付体系与全球供应链》,章节作者为宋科、朱斯迪、孙翼、许界天。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