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贲圣林等:银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角色担当

时间:2023年08月09日 作者:贲圣林(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陆高飞(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 

导读: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高速发展、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银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文基于此背景,围绕“银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角色担当”主题,系统剖析了银行与国家的关系、中国特色银行业的政治性与人民性两大鲜明特性及银行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专业性。本文从银行业变迁、成功因素出发,指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推动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增进惠民实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实际作用,提出中国银行业可依托“五个打造”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阅读全文

现代商业银行最初的形式是1649年在英国诞生的资本主义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具有政府职能的银行,为国家承担融资者和国库代理人的角色。马克思曾就银行与国家的关系做过论述,其所著的《资本论》第三卷指出:“银行制度,就其形式的组织和集中来说,正如早在1697年出版的《对英格兰利息的几点看法》一书已经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最人为的和最发达的产物。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金融思想观点,指出:“资本主义建立了银行、辛迪加、邮局、消费合作社和职员联合会等这样一些计算机构。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资产阶级兴起建立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了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迎来了蓬勃发展,为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银行业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创建于1897年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是仿照汇丰银行的章程合股创办的。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体系进行了艰难探索,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业体系。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共计4567家,其中国有大型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25家、民营银行19家、外资法人银行41家、农村商业银行160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79.3万亿元,其中大型银行总资产156.3万亿元,占比41.2%,股份制银行总资产66.5万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50万亿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吹响了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冲锋号。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银行业被赋予了的新使命与新职责。


01

银行与国家的关系


(一)银行的变迁

银行的起源产生于商品经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成长的。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就出现了专门从事钱币兑换、保管、汇兑的货币经营业。久而久之,作为商品交易的支付中介就演变成了银行。对于商业银行的起源,存在一定的历史争议,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荷兰的卫斯尔银行、瑞典的瑞典银行均有一些商业银行发源的实例可循。虽然对于银行的起源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商业银行起源于欧洲的事实则被世人所认可。银行在欧洲得到了普遍发展,德国的汉堡、英国的伦敦相继设立了银行。现代银行制度则产生于英国伦敦,以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为标志。此后,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代金融的主体。

现代银行体系被引入中国后,共产党扎实推动中国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升级。在建国前夕,在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构建了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系。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邓小平同志指出,“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银行体系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转轨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再到如今的上市银行,逐步成长壮大。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建设的推进,中国银行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踏上了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的新征程。

(二)银行成功的核心因素

学者凯罗米里斯和哈伯在其合著的《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创造了银行,银行创造了国家”。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其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银行与国家的关系互相交错影响、共同演进。大家熟知的是,银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银行对国家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银行的成功离不开健康且充满活力的国家经济,否则银行则无法全面发挥它的功能。

在现代,银行业成功的核心因素是源于国家的成功。日本银行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例证。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银行业随之一路高歌猛进。1982-1988年期间,日本银行业的贷款规模从217万亿日元攀升至420万亿日元,年均增幅达到27.6%。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带动利润的大幅增长,7年间净利润从8060亿日元攀升至2.34万亿日元,年均增幅高达41.4%。在80年代,日资银行占据全球银行业重要的地位,世界最大的10家银行全都是日资银行。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低迷的日本经济严重制约了日本银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银行业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累计不良损失接近100万亿日元,不良率高达8.4%,牵制了日资银行的繁荣发展。鉴于银行的成功是建立在国家成功的基础之上,为此银行需要与政府合作,探究解决国家痛点的良善方案。


02

中国特色银行业的两大鲜明特性


(一)中国特色银行业的政治性

中国银行业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开启了红色金融事业探索救国图强的伟大征程,从东固平民银行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陕甘宁边区银行、豫鄂边区银行,再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中国银行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跟随党的脚步、服务党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对银行工作的领导,指引银行事业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银行业先后经历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等重大转型变革,使中国银行业实现了由弱变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中国银行业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对银行作用和规律不断深化的结果。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大幅跃升。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行,共有140家中资银行进入榜单,占比14%。其中,前10强被五家中资银行占据,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2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了379万亿元,总负债为347.9万亿元,净利润2.3万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0.9万亿元,资产利润率0.76%,资本利润率9.3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中国银行业的每一次跃升发展,都是党的领导起了决定性因素。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性,坚定不移走党的路线,执行党的方针。

(二)中国特色银行业的人民性

尽管中国的银行制度是从西方移植而来,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银行业更彰显“人民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创办银行的目的是通过贷放货币谋取高额利息的资本回报;在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摧毁了旧的金融机构和废除高利贷剥削制度,创建立了为人民群众谋益的人民政权银行,消除了老百姓受高利贷盘剥。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往往被银行集团所左右;在社会主义中国,银行只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个工具,被国家所控制,服务于人民。

中国银行业在众多层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第一套人民币主景图反映了工农业生产的情景:“工商、建设、农业、开发”等国有银行的名字用词都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普惠金融对消除贫富差距、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起到积极作用,能够较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银行业是推动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7万亿元,同比增长26%,新发放的普惠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银行是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要站稳人民立场,就要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盈、更能触及、更可持久。


03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专业性


(一)以“五个发力点”增强服务质效

近些年,由金融科技引发的银行业变革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国际众多金融机构纷纷致力于数字化转型,汇丰、摩根大通、花旗等老牌国际大行均已在实质层面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了战略发展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银行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项基本特征包涵多项指标体系,涉及制造产业、生态环境、国际影响力、贫富差距、国家安全等经济和社会指标等。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可依托数字化转型,以“五个发力点”增强服务质效。

1.数字信贷发力深化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制造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技术改革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柱。中国的制造产业要进入现代化,必须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这就需要依托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来实现。但是,从新科技、新技术到产业的转化,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新技术的产业化超越了初创者所能承受的资本实力,需要靠多元资本来分散风险。银行数字化转型必将制造业的多元融资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银行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生态场景的搭建,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现状,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银行在经营的过程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资产可运用于客户画像、信用担保、信贷审批等领域,并且可以激发银行金融创新。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增强服务制造业的效率和产品供给的精准性,更好地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2.数字运维发力丰富绿色金融谱系

“绿色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银行业作为践行金融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在引导绿色投资、支持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已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工具。根据各家银行发布的2022年业绩报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理财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已纳入其绿色金融工具箱。2022年末,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为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62和6.08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2.63万亿元,存量规模1.54万亿元。但是,中国要达到“双碳”目标,需要数百万亿级的绿色低碳投资,这就要求银行要与时俱进迭代丰富绿色金融工具。数字运维有助于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通过运用大数据计算与分析,提升金融资源精准配置能力,较早地察觉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对金融的需求,为银行创新和研发绿色金融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3.数字科技发力人民币国际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选择,是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始于2009年,路径由初期的香港地区,延展至东亚、欧美,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新兴经济体。央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份额提升至2.5%,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到2.88%,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10.83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于跨境贸易结算,逐步拓展到直接投资、金融交易、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等领域。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已致力于跨境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运用。香港是数字人民币在中国内地以外首个跨境试点并进行技术测试的地区。2020年,香港特区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签署了《数字人民币研究合作备忘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不仅能提升跨境支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支付成本高,以及提升透明度。中国银行业应紧跟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步伐,通过搭建数字人民币生态、扩展应用场景、加强基础设施等举措,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发展。

4.数字理财发力增强金融惠民实效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金融财富产品,对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是自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行业较为震荡的一年。股市债市的动荡引发了银行理财产破净潮,导致大量银行理财产品被赎回。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2022年末,存续产品3.47万只、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同比下降4.41%和4.66%。2022年银行理财带给老百姓的体验感、可得感都不强面。老百姓对银行理财的期望要求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银行建立专业的投顾队伍,并提升投顾的专业能力。借助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银行理财将产品风险、发行认购、资产配置、投资管理等各环节的信息转化为可供加工处理的数据,再将数据转变为投顾性的信息,帮助老百姓认购适配的理财产品,进而实现保值增值。通过数字化转型,银行的服务更能贴近老百姓需求,满足老百姓对理财产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需求。

5.数字风控发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在高质量金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确保金融安全是前提和关键。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掌控着资本和金融资产的流向,承担着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当前欧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加剧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更要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构建和完善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染的相关机制,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银行业可向智能化、精细化、场景化风险管理迈进,将数字化贯穿到风险识别、化解、处置流程中,打造银行数字化风控体系。

(二)以“五个打造”增强自身能力

在波云诡谲的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全球银行业竞争版图正在快速演变。利率高企、经济衰退引发的欧美银行破产或重组正在上演,中国银行业可依托“五个打造”,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1.打造国际化银行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领先的全球性银行对中国发挥全球资源调配是有利的,因为银行在参与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关键性功能。虽然小型银行在经济体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们无法保证企业全球化经营所资金和产品的体量、宽度,以及执行速度。只有国际化银行才具备链接全球市场的能力,牵头体量庞大的国际银团融资,执行多币种的金融交易,处理数亿万计的金融数据。如果没有功能齐备的国际化银行,本国的跨国企业不得不转向外资银行寻求帮助。

2.打造强劲的财务报表

银行处在一个复杂且波动的环境中运作,强大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有效应对多样的、相互关联的各类风险事件。充足的资本和流动性是绝对必要的,它能够应对随时发生的极端压力。今年3月,美国硅谷银行在48小时内宣布破产,震惊国际社会。硅谷银行倒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动性不足。银行的持续成功还取决于财务的成功,财务成功就需要有适度多元化的收益和利润边际。对于银行而言,低质量的收入很容易实现,但是“糟糕的贷款”将导致更大的本金损失。一张健康的利润表应体现有质量的利润率。

3.打造关键监管体系

从具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具有160多年历史的瑞士瑞信银行破产,历史告诉我们“黑天鹅”和“灰犀牛”对银行业具有致命的打击。在经历持续不断的银行危机后,现在的银行监管规则已经变得更加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系统比以往更加安全和健康。银行与监管机构在构建安全的金融体系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其目标就是确保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健康的银行体系。银行业需要持续努力来满足监管要求,在风险、合规、审计、运营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投资。银行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自带风险基因,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点要做到不折不扣地遵从监管。

4.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

面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银行唯有增强持续提升自我和变革自我的能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给员工进行赋能,使得他们接受持续的培训与发展计划,确保他们掌握应对错综复杂市场环境的技能。“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可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力的培育,吸收新信息、培养新思维、接受新挑战、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二是团队合作力的强化,发挥协助力、增强凝聚力、汇聚向心力的理念;三是管理能力的增强,寻找事实、研究分行、关注细节的领导力。

5.打造优质客户体验

银行是一家从事货币商品经营的特殊企业,更是一家服务普罗大众的服务性企业。银行发放的每一笔贷款,汇划的每一笔资金,维护的每一个账户,投资的每一笔资产,都是为了服务好客户。每家银行都有各自的服务质量自我评价标准。但是,服务好客户的关键点是辨别出什么是好的客户体验。鉴于一些业绩考核指标,有时银行会要求客户做他们不想做的一些事情,使得银行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优质的客户体验就必须和客户站在一起,努力倾听客户的意见,提供基于客户需求所驱动的建议和方案。只有对客户有价值的服务,这才能算是好的服务,比如,制定交叉销售成功的标准是要使客户受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银行业走过了百年历程,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名不经传的弱小银行成长为了万众瞩目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找准中国特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中国银行业要以国家战略发展为导向,以人民幸福生活为衡量标尺,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彰显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中国银行业要不断提升专业性,以数字化转型发展和“五个打造”为路径,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要求。数字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银行的经营质效、运行效率和信息安全,同时能推动银行在制造业金融、绿色金融、资管金融等众多业务的创新发展。“五个打造”能帮助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营环境。总之,中国银行业在新时代要持续强化中国特色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提升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质效。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9月

3.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


版面编辑|李欣瑜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