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赵雪情: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破浪前行
时间:2017年01月20日 作者:Zhao Xueqing
导读:
图1 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与排名
资料来源:SWIFT
(三)贸易项下驱动力减弱,资本金融项下空间广阔
人民币国际化起始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自试点以来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突破27万亿元。然而,受全球贸易低迷、保护主义高企、中国进出口增速下降等影响,近期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明显减弱,今年前十个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同比下滑25.4%(图2)。然而,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特别是人民币加入SDR后,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日益强劲:一是中资企业加快“走出去”,掀起海外布局与并购浪潮。2016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67.03%。二是非居民境内人民币金融投资呈上升态势。2016年6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规模达3.37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16.87%。三是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快速扩容,熊猫债、人民币计价央票、人民币绿色债券、SDR计价债券等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四是人民币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建立,沪港通、深港通相继启动,在岸离岸人民币股市投资渠道基本打通。
图2 中国贸易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
(四)亚太、欧洲等地区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加速融入国际体系,离岸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基本遍布全球,海外人民币资金池约为2万亿元左右。在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离岸人民币市场为海外人民币循环使用提供了有效平台。其中,亚太、欧洲地区人民币离岸交易相对频繁,2016年前8个月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人民币支付全球占比分别为44.9%和30.6%。同时,近年来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实现了差异化定位。例如,中国香港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伦敦以人民币外汇交易为优势,法兰克福着力发展人民币贸易融资,卢森堡侧重人民币投资基金与资产管理等。
(五)国际货币合作稳步开展
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一方面,双边本币互换体系不断扩容,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6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或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总计达3.5万亿元(图3)。另一方面,人民币直接交易货币对增加至21对,外汇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此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显著上升,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四十余国货币当局宣布已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外汇储备。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国际储备货币。
图3 人民币货币互换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六)人民币清算体系覆盖全球
人民币清算体系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境外清算行、代理行与非居民账户(NRA)模式,二是依托CIPS系统。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3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并确定一家中资银行担任人民币清算行(表1),2016年美国、俄罗斯也相继纳入了人民币清算体系。在硬件设施方面,CIPS一期系统上线以来运行良好,部分覆盖除美国以外的主要金融中心,二期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将进一步提高跨境和离岸人民币清算结算效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危”与“机”并存,需要谨慎应对。未来五年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期,需要紧抓以下难得机遇,以点带面,突破瓶颈。
第一,人民币加入SDR的历史契机。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迈入国际货币行列,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人民币金融交易与国际储备职能有望进一步夯实。各国央行、主权财富基金等会将人民币纳入价值储藏和投资组合中,其他海外投资者也会跟进配置,从而为人民币资本市场注入新动力,也对银行国际化发展产生支撑作用。
第二,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换档”而非“失速”,6.5%左右的GDP增速依然位居全球前列,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在金融改革方面,我国坚持人民币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的长期方向,每一项目、额度、适用范围、管理手续等维度放宽,都将牵引大量人民币供求,激发人民币金融市场新活力。
第三,“一带一路”成为人民币国际使用关键平台。截至2015年5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结算量全球占比超过65%。新时期, “一带一路”战略有序推进,我国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与谅解备忘录,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区域经贸交流加深。云南瑞丽中缅货币兑换中心、广西区域性跨境人民币业务平台、霍尔果斯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试点地区等,也为人民币区域使用打开了边境窗口。
第四,人民币清算与离岸交易覆盖全球。清算安排建立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实质性推动作用。自2015年清算中心设立以来,瑞士人民币支付交易量增长了43.5%,成为其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支付使用的第三大货币。当前,人民币清算安排基本覆盖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与银行业务将进一步攀升。
新时期,全球经济低迷严峻,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与金融风险增大,市场预期牵引波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加起伏不定,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信心。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快速衰减,新动能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大拉动作用,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近期国内金融风险积聚,银行不良“双升”,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增多,加剧前景不确定性。未来,我国经济能否成功平稳转型,不仅关系到国内生产动能调整以及我国产业在全球的竞争格局,也成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关键。
第二,汇率贬值压力上升,非居民减持人民币资产。人民币金融资产国际持有使用与人民币汇率走势关系紧密,基本保持同步变化(图4)。8.11汇改后,随着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强化,2016年9月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较2015年5月下降28.3%。同时,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萎缩,进一步抑制了人民币海外交易与使用。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关注度与持有量增加,汇率波动幅度与调控难度也有所加大。2016年12月美联储再度加息,预计2017年仍三次加息,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短期内难以消解,致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承压。
图4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第三,资本账户渐进开放,金融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并不要求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一步到位,但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方向与必然要求。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非储备性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由顺差转为逆差,外汇储备由增转降,净误差与遗漏项、银行结售汇以及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持续为负(图5、图6),资本外流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有所放缓,甚至个别领域严格管制,对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短期内也对人民币国际使用产生一定的冲击。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管理难度将大幅增加。一方面,跨境资金无序流动可能干扰宏观经济稳定;另一方面,离岸市场壮大,人民币定价权可能受到影响。
图5 我国国际收支(亿美元)
图6 我国资本外流(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四,全球格局处于动荡之中,货币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处于再平衡过程之中,不确定性增大,市场动荡加剧。全球主要货币相对地位此起彼伏,替代竞争日趋激烈。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高企的背景下,美联储加息进程仍然牵引汇率变化与资本流动,欧洲经济与货币状况前景堪忧,美元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后续发展的重大阻力。
四、转变思路、坚定信心,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在人民币国际化高歌猛进时期,我们不应沾沾自喜、冲动冒进;在人民币国际化短期遇阻阶段,我们也不应悲观失望、盲目退缩。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有新机遇,也有新风险。我国应立足长期化、全球化视角,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市场主导、政策协同”、“贸易与金融双轮驱动”、双边至多边合作的路径转变,切实培育发展新动力,增强风险管控能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第一,完善以汇率、资本流动管理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提高汇率管理能力,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完善外汇市场建设。把握自身节奏,审慎有序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及时监控跨境资本流动,切实降低国际资本冲击,在现阶段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构建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整合金融监管体系,提升危机应急处理能力。
第二,扩大SDR使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应继续加强与IMF合作,按照“从官方到民间、计价到交易、短期到长期、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的路径,支持推动SDR扩大使用。积极拓展SDR国际计价功能,尝试发展SDR货币工具与债券市场,强化流动性安排,从而助力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
第三,着力推动人民币成为重点区域锚货币。一方面,与经贸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战略联盟,探索人民币区新模式。在东南亚地区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发挥好亚投行作用。强化对金砖国家合作,利用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平台,巩固多边货币联系。另一方面,统筹推进货币互换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体,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支持,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第四,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载体。深耕与弱货币国家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构建人民币“国际大循环”通道。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便利,构建全球“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中心和资金交易中心,完善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行中国标准和人民币使用。依托经济走廊与重点产业园区,开辟特定区域发展人民币金融业务,给予税收、监管等优惠,吸引中外金融机构提供离岸人民币服务,完善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机制。
第五,加速建设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一方面,完善境内债券市场,扩大双向开放。支持人民币债券跨境发行,放宽“熊猫债”发行主体、发行额度与资金用途限制。推进跨境结算,以境内外债券中央托管机构互联为核心,以总体额度取代单个投资者额度限制,简化手续流程,实现境内外债券结算互联互通。鼓励人民币债券作为境外交易担保品,支持境外央行将人民币国债作为流动性机制合格担保品。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债券市场监管体系,协调监管部门间职能。扩大CIPS在国际债券结算中的应用,完善法律、税收、投资者保护等基础性制度,加强跨境市场信息分析与监测。此外,大力发展人民币绿色债券、“一带一路”主题债券、SDR计价债券等特色品种,逐步获取国际债券市场竞争优势。
分享到:
扩展阅读
专家工作室EXPERTS
热门视点VIEWS
文章标签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