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谢亚轩:“一带一路”中的杠杆加减法
时间:2017年05月26日 作者:Xie Yaxuan
导读:
二、谁该加杠杆,谁该去杠杆?
既然杠杆高不好,杠杆低也不好,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谁杠杆率可能高了,需要去杠杆?究竟谁杠杆率可能低了,应该加杠杆?其实不论理论还是实证检验都不能简单从杠杆率本身说明多少水平的杠杆率是合适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一般认为,年轻人当期收入水平低,比如一个大学生,上学期间几乎没有收入,其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都受到限制;如果我们假定这个大学生获得助学贷款,购买一台计算机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用来玩网络游戏),有助于他在学校期间比如通过写代码编程获得更多收入或毕业后找到一个收入相对更高的工作。而从社会的角度看,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信贷的表面上是银行,实际上是当期收入超过其支出的中年人。因此,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助学贷款金融安排,年轻人通过当期加杠杆改善收入前景和未来的偿债能力,中年人通过提供借贷获得更多的收入。简单据此推测,人口平均年龄低,杠杆率低的经济体可以考虑适度加杠杆;人口年龄比较适中的经济体,应稳杠杆,同时因储蓄率高可以有更多的经常项目顺差和更多国际资本输出;人口平均年龄高,储蓄率下降,杠杆率高的经济体应考虑去杠杆。
三、从杠杆率看中国和“ 一带一路”之间的经贸和金融合作
从人口结构看,“一带一路”国家较之中国来说,更加“年轻”。“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不包括中国)低龄人口(0-14岁)的比重为27%,比中国的17.2%高10个百分点;其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比重为7.6%,比中国的8.3%低0.7个百分点;其劳动人口(15-64岁)的比重为65.5%较中国的74.5%低10个百分点。
中国的储蓄率相对较高。由于中国的劳动人口占比高,有稳定的收入,因此中国的储蓄率为48.9%,比“一带一路”国家的21.2%高27.7个百分点。
中国的杠杆率高,“一带一路”国家的杠杆率低。中国目前的M2与GDP之比为203%,“一带一路”国家仅为72.9%。
中国需要稳杠杆,仍以M2/GDP代表宏观杠杆率,稳杠杆从分子M2看,应控制M2的增长速度,特别是由于国内负债推高的M2增速,同时不能因M2增速下降内生导致GDP增速下降;稳杠杆从分母GDP的角度看,应避免GDP的过快回落,减少GDP对于投资的依赖度,提升消费特别是进出口对于GDP的贡献度。从国际收支来看,中国稳杠杆,需要一个适度扩大的经常账户顺差以及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在国际间融出多余的储蓄。
“一带一路”国家需要适度加杠杆,其人口结构和储蓄率水平导致杠杆率偏低,对经济增速有一定抑制作用,前瞻考虑未来的人口结构演进,应提升杠杆率,深化金融结构,提升消费率和投资率。当期增加投资,才能为将来不断提升的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一带一路”国家整体需要一个适度扩大的经常账户逆差以及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从国际上融入资本。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一个需要稳杠杆,一个需要加杠杆;一个需要经常账户顺差,一个需要经常账户逆差;一个需要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以融出储蓄,一个需要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以融入资本。不论从经济和贸易合作看,还是从金融和杠杆率合作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加强合作都至关重要,可谓相得益彰。
【原文链接】经济观察报 | 谢亚轩:“一带一路”,加杠杆?去杠杆?
分享到:
扩展阅读
专家工作室EXPERTS
热门视点VIEWS
文章标签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