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丁志杰:中国应该继续降低外汇储备
时间:2017年02月08日 作者:Ding Zhijie
导读:
表1 2009~2016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资产负债损益表
关于这种现象有种解释是,中国是不成熟的债权国。尽管是净债权国,但资产收益比负债成本低,有可能出现亏损,就像一家初创公司常常赔本。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似乎有道理,但从表2可以发现,在危机以前的2005~2008年间,中国对外资产的净资产收益率是0.24%,与之对比金融危机以后是-10.05%。总不能说作为债权国中国越来越不成熟吧,所以,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更可能是中国用了错误的方法应对危机。
表2 2005~2008年我国对外资产负债损益表
三、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资产
去年降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结果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原因可能是努力方向可能错了,忽略了货币供给端的影响。如果说一国央行是靠资产负债变化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话,那么中国央行是没有多大的调控空间的,因为被动变化的外汇储备曾经占到央行资产规模的84%。从表3的2008年和2015年有关经济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是由外而内加杠杆的,而不是自己主动加杠杆的。为什么这些年中国M2增长了将近两倍,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增长超过2倍?中国对外总资产增长一倍多,对外负债增长两倍多,所以中国对外是加杠杆的。危机以后由于大量资本流入被动加杠杆,这个加杠杆的结果通过外汇储备增长到外汇占款增长再到基础货币增长这个链条来传导的,所以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两倍也是正常的,货币乘数可以在短时间内压下来,但不可能长期扭曲,这就等于让整个银行体系通过信用创造能力来消灭掉这个被动加杠杆的结果。
表3 2008和2015年有关经济指标
在这个过程中,外汇储备是关键节点。中国货币发行曾经几乎是完全美元化。在这里特别想强调存款准备金,因为存款准备金是央行的负债,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央行是给存款准备金付息的,法定是1.62%,超额是0.72%,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资产它是铁定赔本的。商业银行资金综合成本简单按理财产品计算,在2015年以前都在5%以上。以此为基础计算,存款准备金要倒贴3.5%。存款准备金占GDP比重最高超过1/3,商业银行如果不想亏损,只能提高其他资产收益率,同时扩大资产规模。所以对外的亏损倒贴最终会通过这样的途径转移到实体经济,这造成了中国奇特的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世界第一,中国人爱攒钱储蓄率高,按理说钱应该很便宜,但是在中国借钱却又难又贵。要去杠杆,必须在货币供给端发力。要想把对外成本造成的货币负担降下来,只能继续降低外汇储备。如果外储不降,这个现象还会持续。 四、中国应该继续降低外汇储备并强化资本流入管理 第一,用特洛伊木马比如外储有些过,但确实有些类似。外储不降人民币汇率难稳。为什么外储不降汇率难稳?因为最核心的问题是外储大了反而变弱了,对外开放绩效难有根本改善,只有强了才对汇率稳定起到支撑作用。大家担心外储不够用,比如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要用,其实这是在没办法的时候才去做的战略性使用。而且总体来说中国现在外汇收入是大于支出的,如果把金融渠道的亏损去掉,中国每年有两千亿可以增加投资。 第二,央行如果不瘦身,资产价格难稳。保汇率和保房价确实有关联性。如果央行不瘦身,这么多钱堆在那,资产就那么多,必然会在价格上反应出来。 第三,资本流动要强化流入管理。允许外资自由进出,对逐利的外国资本肯定是有利的,但是否符合本国经济的需要或者带来多大好处必须打个问号。同样是生产要素流动,有关劳动力流动的好处在大多数研究中被证实,而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资本流动的好处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实证研究中很少被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移民流入需要管理而资本流入不能管理造成的。货币可兑换往往被理解成允许外国资本和外国投资者自由进出,其实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义务,恰恰对本国资本和本国投资者而言是可兑换是义务,资本管制是一种私人部门权利向国家的让渡,不能将它视为是应该的。现在管资本流出受影响最大的是本国资本和本国投资者,是在纠正外国人犯的错误,板子却打在自己人的身体上,长此以往会影响对人民币的信心。分享到:
扩展阅读
专家工作室EXPERTS
热门视点VIEWS
文章标签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