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平行论坛II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先生发表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的演讲,他认为资本账户开放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资本市场的开放又是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长期保障。阅读全文
在平行论坛II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先生发表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的演讲,他认为资本账户开放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资本市场的开放又是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长期保障。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一、资本账户开放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有两个渠道:首先是通过经常账户,即通过贸易渠道实现人民币走出去;其次是通过资本账户,即通过投资渠道实现人民币走出去。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与之对应的经常账户也保持长期顺差的局面。这就使得在经常账户下,人民币长期处于流入大于流出的态势。这就导致了,试图通过贸易往来增加人民币的境外使用的渠道并不通畅。
由此,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倚靠第二条渠道,即通过资本账户的开放,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通过投资等渠道实现人民币通过资本账户走出去。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首先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资本账户的开放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二、资本市场的开放是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长期保障
通常情况下,外国机构或者个人在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或者资产的过程中,由于价格本身不以人民币标价,人民币主要是作为交易媒介。在这种背景下,外国机构或者个人持有人民币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他们能够将人民币投到中国来,能够购买中国的金融资产。原因在于,将人民币存在海外银行,活期存款并不支付利息。而如果将人民币投入中国来,购买中国的产品,由于中外的利差等因素,这将不仅实现其持有人民币的保值,而且将有所收益。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可供海外资金购买的合理的金融资产、投资工具是我国实现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长期的功能保障。而从目前来看,我国距离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长期的功能保障还有较大差距。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存款一直高居不下。从2014年11月22号,我国开启此轮降息周期以来,目前的存款利率已经降到2014年同期的一半。但是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的存款总额却从56万亿增长到64万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标的的匮乏,致使流动性长期滞留在银行。企业部门的情况也与之类似,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4万亿,是我国2007年经济增速最快时期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的两倍有余。这突出说明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我国企业和居民面临的投资困境,而另一方面,新增信贷也增大了我国去杠杆的现实压力。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没有可够选择的合适的投资标的和金融产品,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就难以从根本上增强。所以,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首先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而要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就是要丰富我国可够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首先在国内培育出一个具有较好市场参与度和流动性相对充裕的资本市场,这就决定了要实现资本账户的实质性开放,必须迅速实现国内资本市场的对内开放,为国内的居民和企业提供足够丰富的金融产品。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能力,以金融交易账号的开放推动资本账户的开放,最终以资本账户的开放,推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