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高峰:金融科技正在重塑整个中国银行业

时间:2020年08月06日 作者:IMI 

导读: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整个中国银行业。疫情前,各家银行移动端已经是客户获取服务、完成交易的主要线上渠道,尤其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和保险等等。电子渠道的替代率在90%以上,线上客户转化率很高,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也在逐步增加
阅读全文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整个中国银行业。疫情前,各家银行移动端已经是客户获取服务、完成交易的主要线上渠道,尤其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和保险等等。电子渠道的替代率在90%以上,线上客户转化率很高,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也在逐步增加,疫情前整个银行业都显示了这种银行线上服务能力是比较强势的。疫情的到来更加速了客户线上服务的需求,中银协和新华财经在疫情期间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金融科技在疫情期间提供的不间断服务、远程办公等在线服务都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各家银行持续发力,将重点放在技术、数据和场景为依托的线上服务能力。 以往,我们看某一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实力,主要是看科技投入和科技人员占比情况,有人说前者体现了银行对科技的态度,后者体现了银行的科技基因。在疫情下,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很多行业都带来了无接触场景,无接触不仅仅是金融行业,也催生社会各个行业出现的新业态。除了线上购物,还涌现了线上教育、线上医疗以及远程办公、政府治理,例如每天使用的App健康扫码,应该说数字经济在整个抗击疫情过程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数字金融的创新和应用也摆在了日程上,成为各家银行现在开始竞争的新赛道。所以今天我们再看某一家银行金融科技实力,就是要分析它的无接触这种服务能力,因为无接触服务能力在当下更能体现客户满意度,也直接影响到客户忠诚度。我个人认为金融科技追求的极致用户体验,无接触金融服务是重要指标之一。今天我想还是聚焦在无接触金融服务上,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无接触金融服务认识与实践。 无接触金融服务需要“四化”实现,数字化是基础,线上化是根本,智能化是关键,生态化是未来。今天跟大家汇报三项内容:一是疫情加速银行业的线上化;二是非接触服务成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三是非接触服务的未来和监管方面的挑战。 第一点,疫情加快了线上化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是三个方面驱动客户需求的驱动,金融消费习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疫情加速了用户对线上这种服务的需求,使得很多线下业务逐步在转移到线上;银行供给方的技术驱动,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一些业务逐步到线上化。未来我们预测无接触金融服务体系将会逐步形成;监管政策的驱动,疫情期间监管部门连续发布了一些新的举措,要求银行积极推广线上服务。比如五部委,央行联合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在2月份提出了鼓励各家银行为了抗击疫情发展线上金融服务。我们确实应该高兴的看到监管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线上服务,也引导客户使用电子化渠道在办理结算业务之外,做一些财务管理,或是一部分小额的线上信用贷款。 银保监会在2月14号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为了保障服务不中断,通知要求加强科技应用,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做好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这里面尤其强调两点,第一点就是加强科技应用,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强调提高线上金融服务效率,首次提到非接触服务,优化丰富非接触服务渠道,我觉得这是监管部门在疫情期间向银行业、金融服务机构提出最好的一个示好行为,要求各家银行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积极探索利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很多银行开始做线上理财直播,效果不错,这种咨询也涉及到核心交易。另外,探索非现场稽核检查和核保、核签,我们发现地方银保监局对一些贷款业务监管政策有所放开,保证风控前提条件下利用技术弥补以往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江浙地区的监管部门思想既谨慎也开放,切实做好让这些疫情期间的客户做到应贷尽贷、快贷,还有一些保险应赔尽赔、快赔,在线上对整个抗击疫情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点,非接触服务在整个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Bank 3.0到Bank4.0这个阶段,非接触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通过远程办公和线上化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这种无接触的方式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初级阶段是从线下和线上相融合,高级阶段就是完全在线上。目前我们欣喜的看到两个场景,一个就是很多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率先打破首次购买理财品必须到网点进行风险评估的的惯例,现在开始放到线上进行风险评估。这是比较革命的一步,确实给很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另外一个是刚刚颁布的《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这个办法解决了数据支撑和风控模型上跟原来线下贷款的不同,这才是真正的线上贷款业务。中银协和工商联还有网商银行一起推出了“百行进万企”活动,重点举措就是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一共十项举措,主要是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复工复产,截止到7月20号协会初步统计已经服务企业和商户超过1600多万户,贷款累计6500多亿。 第三点,非接触金融的未来和挑战。非接触未来的下一步是“一体两翼”,再加一个“支撑”。非接触未来的发展重点放在人工智能,和通过API做开放银行的生态联盟,这是未来整个金融服务体系非接触形成的两个重要抓手。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安全和客户的隐私保护问题,可以通过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比如联邦计算法,对数据做私有化部署,可以把各家银行不出行数据变成一种模型化,让大家共享。 现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行业很多,尤其是金融行业最为广泛,几乎覆盖所有金融业务场景,在新基建方面金融智能化是很大的机遇。目前人工智能在银行业应用方面,包括身份识别、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等,贯穿于前中后,也贯穿于各个业务线,包括市场端对公对私业务,运营端RPA业务,还有大数据模型贷后管理和评审等等。智能语音客服也在疫情期间发生很大作用,很多都通过机器人智能化解决了。受疫情影响、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也都寻求线上机会,促使通过开放银行的方式来赋能社会,很多大行做的比较好,招行、工行和建行等都搭建了跟政企结合的服务平台,实现了智能化的撮合。 人工智能在前中后台得到应用,尤其是在零售银行端、运营管理部门,前端包括身份认证、催收机器人等等,中台就是智能运营和风控,当然也包括用户画像和反欺诈,后台就是包括智能语音、质检还有智能运维,包括联邦信息法等等。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是降低整个运营成本,最大障碍就是技术成本问题,还有人才问题,以及技术风险和监管风险是否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当下应该重新审视数据获取、共享和使用、加工,不能出问题。尤其在跟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过程当中,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当然微众银行提出来的联邦学习法,这种方法在很多银行得到了尝试和应用,能够带动整个跨领域和企业级数据合作,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催生出基于建模的新业态模式。
总之,疫情无情,科技有情,国内疫情已经趋缓,各个行业已经复工复产,但因为疫情带来的金融环境和金融需求的变化仍然有不确定性,无论是非接触服务还是无接触贷款,或者是零接触,这些都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新常态。我们相信国内银行如果能够在这次疫情期间迎来这种挑战,抓住机遇,必将会加快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变革。谢谢。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