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贝多广:普惠金融:理念、实践与发展前景

时间:2016年07月04日 作者:贝多广 

导读:

编者按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双周学术沙龙,由原大金融思想沙龙与IMI双周论坛合并而成。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货币金融
阅读全文
编者按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双周学术沙龙,由原大金融思想沙龙与IMI双周论坛合并而成。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货币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第 32 期“大金融思想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理事会联席主席、中国证券业协会战略与创新委员会顾问贝多广教授主讲。 贝多广教授在题为“普惠金融:理念、实践和发展前景”的演讲中围绕普惠金融这一主题,介绍了普惠金融的理念、概念和意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以及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贝多广教授认为,普惠金融在中国的社会背景在于“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而相对应的金融服务却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对中底层群体、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的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经济结构根源于金融结构,因而市场经济与贫富差距的现实要求“好金融”与好社会目标的提出。所谓“好金融”,是指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金融。贝多广教授同时比较了普惠金融、微型金融、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FinTech)的异同,以及发展普惠金融的社会与经济意义。随后,贝多广教授分析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结合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了在中国可供参考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认为普惠金融应该选择兼顾商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商业模式。最后,贝多广教授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提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占主导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普惠金融可以实现鱼与熊掌兼得,即商业效益和社会价值同时实现的效果。 以下为贝多广教授的演讲摘要: 一、理念、概念和意义 普惠金融的社会经济背景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结构最大的区别),即发达国家就是橄榄型社会结构,而中国是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越处于社会底层的企业和人群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金字塔对应的是金融服务的“倒金字塔”,金字塔底层弱势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金融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即存在非对称的结构性矛盾。这就是我们讨论普惠金融的出发点,即怎样去改变这种现状。 对于这个问题,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耶鲁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希勒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源是金融结构,整个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金融结构。事实上这个道理非常简单,越是富有的人就可以多获得金融资源,越贫穷的人越没有金融资源,从而更加落后。因而日积月累,这个社会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状。《21世纪资本论》用200多年的历史表明,社会贫富的差异呈现越来越悬殊的趋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而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可能改变这个局面,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金融有可能推动社会前进,但也有可能妨碍社会前进。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5)》,以“好金融,好社会”为题,强调这个社会需要好金融,而不是其他任何金融。所谓“好金融”是指,这种金融可以使社会的上下通道畅通,提供正能量,降低经济波动。现阶段很多财经类院校的金融课程侧重做金融的技巧和金融工程,但金融的过度发展容易推波助澜造成社会的重大动荡,引发像2008年一样的金融灾难。这样的金融不是我们要的金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基本上依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去做,但却带来了格格不入的金字塔社会结构,很大一部分人群、企业得不到金融服务。因此我们需要有好的金融。好金融有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普惠金融。 现在普惠金融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到底什么是普惠金融?首先来比较普惠金融和微型金融的区别。微型金融的概念这个在国际上流行了30-40年,包括各种金融产品,只要是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都可以称作微型金融。除了小贷公司,小额信贷,还包括保险,租赁,理财等。微型金融跟慈善行为的区别在于,微型金融一定是商业行为,是可持续的,强调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可以结合。那么,尤其是对于中国金融结构的改善而言,加强微型金融,使得对底层群体可获得更多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至于普惠金融,按英文字面理解(Inclusive Finance)就是“包容”的意思,也曾经被翻译为包容性金融。但是,普惠金融这个词可能会带来一些歧义:有人以为“惠”就是优惠、减税、让利、低息,但实际上普惠金融没有优惠的意思。普惠金融不需要政府补贴,而应该是商业上的可持续。Inclusive相对于exclusive(排斥)而言,因为金融中有人被排斥,所以我们要把这些被排斥的人包容住。什么人被排斥在外?大多数都是穷人,弱小、微型的企业。普惠金融一般与扶贫挂钩,在国际上与妇女挂钩。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妇女地位较低,找工作比较的困难,普惠金融则特别关心妇女问题,尤其是农村妇女。 推广普惠金融的尤努斯在2006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穷人银行家的代表,颠覆了原有的的经济学理论。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穷人没有商业价值,但尤努斯认为也可以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这是早期世界范围内对于普惠金融的关注,并一直发展到今天。普惠金融特别强调内在的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强调社会的转型,换一个说法就是由金字塔社会转型到橄榄型社会。 另外一个相似的概念是小微金融,这是中国引申的概念,可翻译成Finance for MSME,但这里我国关于小微型企业的标准与国外和世界银行标准不一样。 最后一个概念是互联网金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征信、支付清算、包括IT整个运作、软件、信息安全,这些基础工作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层;往上游走,包括产品应用层,P2P、股权众筹和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实际上还包括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所以既要关注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要关注传统的金融企业互联网化。但在国际上使用更多的概念是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含义比互联网金融更广泛,第一方面是传统科技公司,包括微软、IBM、甲骨文等最大的科技公司,投入巨资专门发展为金融服务的各种科技产品。第二类是非常活跃的金融科技供应商,就是专门的科技公司,生来就是为金融服务。例如排进全球前100的中国的恒生电子,它就是金融科技供应商。 第三类是现在国内常说的互联网金融供应商。他们生来就是做金融的,并且用科技的方法和互联网的模式做金融,但其本身不做科技。这一类公司叫做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是金融科技一部分,去年全球排名第一的是一家中国公司——众安保险。前50以内的中国公司还有趣分期和房多多等等。这些公司被评为全世界前50名的服务型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 现在回过头来看普惠金融的意义。首先,联合国把它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即融资权利、金融权利,也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全球普惠金融形成一个浩荡趋势的重要原因。其次,普惠金融除了改善金融结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平衡的意义。当前中国经济下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所谓的产业过剩,与产能过剩相对的是有效需求的缺乏。由于金字塔底端的人没有收入,也没有消费能力,所以使得经济体中许多产品是过剩的。如果通过普惠金融,通过消费金融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复苏,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转型。 二、问题和挑战 现实中的金融社会打破了经济学教科书的原理。经济学理论认为穷人、小微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高,因而应该有更多投资,但现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现实中弱势的群体和微小的企业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风险,存在信息不对称,经常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而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普惠金融难度非常大,因为边际回报非常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普惠金融区别在于,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储蓄系统,即资金的“抽水机”功能非常好。因此中国的问题在于与高效的抽水机相对应的是低效的灌溉器。此外,在中国更重要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不够,包括评级系统,征信系统,信息分享系统,以及各种指标系统都比较缺乏。 最后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公里”,即使金融建设广泛,但很难落到最后一公里的农村。原因很多,其中跟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金融欺诈盛行,民众缺乏金融知识,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需求角度来看,问题更深刻。现在互联网金融的机构也存在困惑,不清楚客户是谁,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还是为微型企业或个人服务?因而也就不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其次,对于贷款规模,利率定多高合适,这都是经常面临的问题。由于微型金融的运营成本高,因而高利率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发了很多的号召,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为小微企业服务。银监会甚至定下一些指标,要求每年对小微企业贷款必须增长50%。但事实上,这些统计数据是打问号的,因为对小微贷款的定义并不清楚,里面的水分非常多。这也反映了不应该强求定位高端的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这也是不现实的。 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是有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都叫做创新,很多P2P模式,更多是一种金融脱媒现象而非金融创新。真正的金融创新在于,可以抓住真正好的资产,使得资金落到金字塔底层去,而这也是难点所在。 三、国际经验 微型金融已经有40多年历程,最早是从印尼,巴西,孟加拉这些国家发展起来的。但是,最早的这些机构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都是叫做NGO,是非盈利的组织,有一点公益性质,是为帮助贫困人口建立起来的。但到了80年代,这些组织开始盈利并且越做越大,到了90年代,有一些去资本市场融资。阳光银行就是普惠金融一个典范。在21世纪刚刚过去的10年里,很多小微的贷款机构上市了,包括一些微型金融银行。这些微型金融机构的上市非常成功,在当时引起市场轰动。但这一现象到今天也有很多的争论。墨西哥一家小微银行在07年的上市遭到了尤努斯的反对,认为为穷人服务的银行不应该上市,否则投资者将会为自己赚钱,忽视社会效应。 关于尤努斯提出的反对意见,也是普惠金融的分歧所在。但当前全世界其他机构,包括世界银行、IMF等不赞同这一观点。主流观点认为,微型金融如果不通过上市,不让投资者挣钱,将没有人关注这个行业。我们现在想要让全社会关注这个行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让他们上市。因此普惠金融商业化是世界主流的观点。因而主流观点同样认为,普惠金融应当融入金融的主流。根据哈佛大学的计算,目前全世界有1.5亿个活跃客户获得了微型贷款,大概规模在450亿到600亿美元。但根据计算,这个规模潜在可以达到6亿个家庭。据保守算法,假定一份贷款是500美金,则全球应该有3千亿美金的市值。其潜在含义是,当前还有75%到80%的市场尚待挖掘。如果回到中国,前面金字塔结构中提到,这一规模大约是2亿户,如果我们假定其中有60%需要贷款,按照中国现在的水平给微型企业、家庭贷款,则总的市场规模是大约是1.2万亿。 今年G2O峰会题目也是要推进全球的普惠金融,在这样的使命之下,普惠金融已经经历30多年,既有商业模式,也有社会模式,但实际上是面临重大的挑战,即双重绩效目标很难同时实现。企业既要赚钱又要考虑社会效益,这两个目标存在冲突。在传统模式下,二者兼得存在挑战。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 2016年1月16号,国务院正式颁布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5年规划。其中有四个要素非常重要。首先,需要量化,要确定目标,要有指标体系。比如成年人中有银行账户人群的比例等等。按照世界银行201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这一比例大概是64.5%,而发达国家大多达到90%多,北欧国家差不多接近是100%。一个企业,不管是大中小微,它对外融资多少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得的?多少是通过家庭亲戚朋友父母给的?这个也需要有一个统计指标。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指标,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更有意思的是建立各省的指标,让每个省知道各自普惠金融的状态。 第二,作为战略,一定要有重心。要做的事情特别的多,对于政府来说一定要突出重点,而政府重点就是建设金融的基础设施。目前市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目前超过80%的数据都掌握在政府的各个部门,包括税务、海关、农业、扶贫等等,这些信息是可以分享的。现在讲的分享经济,强调让大家建立一个信息平台,让市场可以共享。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一种基础设施,就是为征信提供渠道,为评级提供渠道,重点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第三点是实施,需要有每年的计划,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协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企业法律制度和信用制度。现在要重新认识普惠金融,就是要设计一种体系,包括从监管到审计评级担保征信的整个流程,都是要围绕普惠金融来做。目前整个社会的这一套体系中,普惠金融比较难以推进,这是现在一个主要困境。 普惠金融基本的发展方向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普惠金融要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现在世界上有三大科技趋势,有可能使得我们普惠金融的能力迅速提高,即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终端设备,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普惠金融进入了新的里程碑,颠覆了微型金融经济学一些基本原理,使得商业模式降成本、增速度、广覆盖都得以实现。而且,上文提到的双重绩效困境也可以得到解决,无论是金字塔顶端,还是到金字塔底端,将来都可以做个人银行业务。那么,整个全球的市场就可能从1.5亿的家庭发展到6亿家庭。这个事情将在未来5年中实现。有了技术的支持,将产生出最有效、最廉价、全覆盖的普惠金融。 最后,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普惠金融。数字化普惠金融很容易理解,第一,有一个金融服务商,可能是传统银行,也可能是新型的金融服务商,或者新的科技企业,用来提供APP,提供一个金融产品,一个金融的解决方案。第二,有网络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目前这几个机构跟金融没有关系,但是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多普惠金融都是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第三个是代理商。普惠金融一定有代理商,尤其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这个代理商很重要。最后就是终端用户,企业、个人、老百姓,都是用一个终端设备来解决它的金融问题。所以,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形成了数字化普惠金融,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用传统微型金融方式也是很难解决的,因而需要依托于数字化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伟大社会意义在于,帮助中国转型成一个橄榄型社会。如果四五年内不能在普惠金融中实现以上目标,则中国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观点整理:韦祎、景麟德)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

国民小微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工作室EXPERTS
热门视点VIEWS
文章标签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