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孙超:应对疫情货币政策需要更给力

时间:2020年02月28日 作者: 
当前,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也是决定受疫情影响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为打赢防控阻击战,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经济运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近来出台了多种措施及时积极应对。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终将体现出韧性,然而在疫情冲击下,原本健康、欣欣向荣的部分优秀中小企业受到重创,也正是逆周期调节发挥作用的作为之时。

着眼于现实,建议我国货币政策更加给力。尤其是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的信贷支持,以及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相关地区的信贷支持。

 1
释放明确信号提振信心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秉持稳健基调,避免释放“强刺激”“放水”信号。尽管自2019年8月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经在事实上取代了贷款基准利率,且在逐步走低,然而存款基准利率已有4年多维持不变。
作为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存款基准利率不可能像LPR那样灵活多变,正因为如此,一旦其有所调整,释放的维稳信号也是巨大的、明确的。在当前应对疫情的关键时刻,信号意义正是提振信心的关键所在。因此,适度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将向社会释放稳定经济大局的明确信号,也将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体现。
 2
不被短期CPI扰动掣肘
央行节后几个交易日“超预期流动性投放”推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并将进一步推动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财务压力,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实体经济。由于逆回购期限较短,这部分流动性投放在短期内都会自动回笼。可以预见,央行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仍将保持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的密切关注,确保其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尽管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八年来最高值,从传统意义上考虑,构成了对货币政策空间的较大制约;然而,“急冻”后的生产秩序终将有序恢复,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也并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货币政策不应被短期CPI扰动而掣肘。以定向降准为代表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应及时运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的信贷支持。
 3
狠抓政策落地
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宏观的、全局的,要有针对性地将金融资源导入到最急需的企业去,就必须“抓实、抓细、抓落地”。央行指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有发展前景但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强化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金融服务,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笔者认为,除此以外,宏观审慎评估(MPA)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抓手。顺时应变,及时合理优化宏观审慎评估的内容和尺度,既有利于眼前当下,也着眼于长远全局。货币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坚守底线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要灵活适度、及时作为,这样才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将有限的金融资源引导到最恰当的领域,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更加给力的支撑。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