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袁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银行业发展

时间:2019年09月01日 作者: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方协同、逐步推进的过程。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深入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决胜阶段,国内主流银行必须在认清机遇和挑战基础上,紧抓上海市场,以点带面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品牌形象。
(一)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入新征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标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存在差距:一是大而不强。虽然金融市场功能齐全、交易量大,但产品不够丰富,并在整体上缺乏全球性的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二是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作为全球投资、融资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国际影响力不足。三是金融发展软环境存在欠缺,区域内创新意识和理念与先进城市存在差距,对全球金融、科技类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仍显不足。四是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短板,国企占比高、外资和总部经济强,但民营经济、互联网草根企业发展态势一般。在新形势下缺乏吸引资金持续流入和支持金融业高速成长的实体经济基础。
上海金融发展也面临新机遇、新任务,特别是随着全球发展进入多元格局深度调整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继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成为我国在全球格局调整中把握新的发展趋势、塑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另外,经济、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都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口博览会期间,对上海提出了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对上海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推进举措。在未来几年,上海将重点围绕“五个维度”持续发力,争取到2020年建设形成“6+1”格局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五个维度”为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集聚优势资源、增强市场功能、防控金融风险。“6+1”格局即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人民币资产定价与支付清算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等“六大中心”,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二)国内大型银行亟需正确认识潜在挑战与机遇
国内大型银行不仅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历史进程蕴含的机遇和挑战,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内银行在上海“金融高地”的竞争实力和我国金融品牌形象塑造。
从短期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以及上海区域产业结构变迁,无疑会对国内银行带来明显冲击。一是市场竞争程度加剧。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持续进入,国内银行业将面对外资同业的直接竞争。特别是短期在市场客户资源较为既定的情况下,由于国内银行在产品创新、服务水平、运营流程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将导致市场份额的丢失。二是业务经营难度增加。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不仅拓宽了境内企业融资渠道,而且也为居民投资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但却分别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加深了去中介化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负面冲击。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建设也必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风险防范要求提高。与传统公司和零售客户不同,国际金融中心集聚了证券、基金、保险、期货等大量中外资金融机构客户。商业银行需要深入把握不同性质、不同种类同业客户的运作机理,更为审慎地防范批发性业务的经营风险甚至交叉性金融风险发生。
但从长远看,上海的金融发展无疑是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缩影,具有极强的指示灯、试验田效应。因此,国内银行绝对不可忽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蕴含的战略潜力,其不仅关乎银行现阶段在上海区域的竞争发展,更影响未来银行集团整体的改革发展趋向。
二、大型银行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策
(一)从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方法
国内大型银行要从银行集团战略层面,加强政策前瞻性研究,明确战略目标、方针和重点,做好规划布局和推进落实。从方法论角度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始终牢记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中心建设的根本。要以服务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信贷投入和其他金融服务支持,稳固区域内主流银行地位。二是加快试点先行。鼓励上海区域分支机构勇做改革发展排头兵、创新发展试点行,依托金融中心和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加快新兴业务试点并给与内部特定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积极为银行自身转型发展探路。三是强化集团合成。国内大型银行要摆脱传统的“单兵作战”打法,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全国市场需求,统筹推进总行、分行、子公司和境外机构协同联动,严格按照“集团军作战”思维打好新形势下的“金融战争”。四是借助科技赋能。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加快银行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大数据挖掘应用、平台场景建设、业务流程优化、智能风控的有机统一,打造银行独特核心竞争力。
(二)从战术层面明确行动策略与工作重点
未来几年,国内银行在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业务经营实际和未来转型发展要求,从银行集团层面统筹推进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五个围绕”:
一是围绕集团合成,加快推进组织架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大型金融集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除了总部位于上海的交通银行之外,其他国有大型银行目前已把部分功能性部门和子公司布局在上海,个别还设立了上海第二总部。下一步,国有大型银行要通过尽快建立和完善上海第二总部等方式,发挥好组织架构“纲举目张”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明确差异化功能定位。原则上,上海第二总部在集团总部领导下,重点做好面向金融市场的非信贷业务管理、协调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统筹做好驻沪机构对外联络和内部联动等工作。另一方面,要优化驻沪机构功能布局。应重点强化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基金保险、信托租赁等新兴业务领域在沪的机构布局,条件尚未成熟的可依托上海分行落地实现,要切实提升助力上海金融发展的组织架构层级。
二是围绕政策导向,深度参与金融市场建设与发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也是未来推进银行业务经营转型的“牛鼻子”。国内大型银行要高度重视,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切入:在供给端,重点参与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强高层营销,争取早期介入、尽快获得存管等各类资格。后续通过平台和系统搭建,实现资金长期归集和稳存增存效果。同时以服务金融要素市场客户为依托,拓展场内对公、机构类业务合作,甚至延伸对私金融产品服务,实现综合收益贡献度的有效提升。在需求端,围绕客户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力度,拓展金融市场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围绕区域协同,加快构建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以上海地区及长三角经济发展为依托。一方面,要继续立足上海地区,以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全方位支持各类央企、地方国企等重点客户的贷款需求,并紧跟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对接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大对重点新兴领域和科创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围绕“一核五圈四带”,持续加大区域内重大项目、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力度,着重支持区域内轨道交通网络、机场群建设、产业链深度融合等一体化发展项目,通过高层营销、联动营销、综合营销抢占市场份额,稳固市场地位。特别是,要建立完善区域内信贷联动机制,实现信贷授权和授信一体化,建立分类、准入、核心客户认定等互认机制。
四是围绕金融开放,加快跨境金融业务创新步伐。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要深入服务自贸实验区深化改革和扩区战略,抓住外商投资放宽的政策机遇,加大差异化支持和源头营销力度,积极推进“跨境金融+”战略。在离岸金融上,要增强国际化经营创新意识,做大做强人民币跨境结算,积极开展离岸贸易融资、进口代付等业务。在客户拓展方面,大力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拓展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科创企业、资本市场类客户等新兴客户。在营销策略方面,依托FT账户政策便利,在提供传统结算、融资和交易服务基础上,重点提供本外币一体化、境内外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联动创新方面,依托集团子公司的非银行牌照优势,推进跨境投资银行、并购银团、财富管理、金融租赁等新兴业务发展。
五是围绕创新发展,推动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落地。大型银行要围绕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勇做上海区域数字化转型先锋。一方面,要落实好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整体部署,在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开放生态体系构建以及智慧营销体系、智慧风控模式和数字化云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重点要依托科创中心的政策优势,大力借助金融科技,突破传统金融“重规模、重担保”思维,在金融支持科创小微企业方面探索新模式、新做法;另一方面,要按照Bank4.0的发展要求,发挥上海区域客户市场化、科技化程度高的优势,探索将银行服务真正做到客户中间去,打造“植入式银行”和“情感银行”的典范。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