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2015年11月5日人民币国际化态势综述

时间:2015年11月05日 作者: 
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 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新加坡是最早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国家之一。目前,新加坡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在人民币支付、贸易结算和投资等方面的使用也在迅速增加。 在上个月举行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之后,新加坡金管局表示支持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同时,中新双方还同意将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扩展至苏州市和天津市。对此,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行长郭宁宁表示,试点扩展会对中新之间的经贸、投资、金融合作发展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郭宁宁说:“这个政策会进一步促进中新双向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连通,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特别是金融连通和跨境人民币服务方面的资金通道将进一步扩展和畅通。另外,政策实施也将有利于中新之间的金融创新和深度金融合作,特别是在跨境离岸人民币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和合作会进一步加强,无论对两国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会带来巨大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作为亚洲重要的财务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未来人民币结算、融资和投资的实际需求也将促进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对此,新加坡大华银行董事总经理许洲德认为:“新加坡主要还是扮演东南亚结算中心,区域的贸易结算,也就是东南亚域内和东南亚到中国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增长,以及中产阶级收入的不断增长,让新加坡逐渐成为全球理财的一个中心,长期来看,人民币也会成为理财的工具和结算的货币。” 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创新成果有望推广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了诸多试验、试点成果。近期相关部门正对部分成果进行总结,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在近期上报高层。 从相关部门近期传递的信息看,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两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如建立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推进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部分成果有望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等。 除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成果外,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成果也有望推广。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10月30日发布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开展境外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和金融类投资,并允许或扩大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在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投资,研究探索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等支持资本市场开放,适时启动试点。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试点运行成熟后,下一步有望在天津、福建和广东三个自贸区试点。由于金融创新要求较高,能否推广至全国需根据上海自贸区试点的效果而定。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中国证券报) 【推荐阅读】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1月5日人民币国际化简报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