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周浩:关注货币政策还有效吗?

时间:2017年03月30日 作者:周, 周浩 

导读:

一年一度,中国“两会”召开。与历届政府工作报告相比,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去产能”——今年再压简钢铁产能5000万都,推出煤炭产能1.5亿吨。此外,本次工作报告强调“去杠杆”——李克强总理强调“把降低企业杠杆率
阅读全文
一年一度,中国“两会”召开。与历届政府工作报告相比,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去产能”——今年再压简钢铁产能5000万都,推出煤炭产能1.5亿吨。此外,本次工作报告强调“去杠杆”——李克强总理强调“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各项经济增速目标不仅被调低,也被弱化。这些都意味着,2017年的政策重心,与以往相比,已经有所不同。 当官员郭树清再度进京接任银监会主席、商人姚振华被突然“顶格处罚”时,我们应该感受到,事情在发生着变化。 三年多前,郭树清多少有些惆怅地离开了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与他一起被束之高阁的是他一直试图推行的“注册制”改革,尤其当牛市到来之后,似乎再无人想起注册制。只是,在炒壳之风日盛、主板市场萎靡不振之际,IPO审核速度加快,似乎“注册制”又有重新回归之意。作为“注册制”改革的推行者,郭树清接任银监会,在某种程度上其政策思路有被重新认可之意。 与郭树清的再度进京不同,潮汕商人姚振华成为了“野蛮人”,他被取缔前海人寿董事长一职、并被禁入市场十年,似乎一夜之间从市场价值的发现者,成为了市场秩序的毁坏者。我们难以揣测姚振华未来的路径,但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姚先生的交易模式成为了“去泡沫”背景下的负面典型之一。 有人将当下的这一轮“去泡沫”形容为金融业的“去产能”,与整个的“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似乎并无违和之感。但一夜之间,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忌讳,似乎也是难以辩驳的事实。 从世界格局来看,特朗普的“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似乎是眼下这股潮流的注释之一。董小姐的因应时宜,让她成为了市场中最为火热的代言人之一。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金融行业在过去的数年中赚走了所有上市公司超过80%的净利润,而制造型企业则普遍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只是世界变化快,在一瞬之间,不知是特朗普还是董明珠,让我们觉醒,原来制造业才是经济的核心。 我们很难知道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正像这个世界突然开始出现通胀一样,有些人在质疑,有些人在呼应,有些人在暧昧。 但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需要“政策”,不管正确与否,“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否则推出政策的人也干不久。所以,“供给侧”改革向金融行业的深化,是历史列车的滚滚洪流向前推进的正常结果,正像郭省长乘坐的那班从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一般,即使郭省长是吃了晚饭才出发的,但相信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 很多变化很突然,但到了特定的时点,变化却那么自然而然。就像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竟然数十次提及“泡沫”。这个以前多少有些忌讳的词语,现在就像“保增长”一样自然。就像每天都在传言某些关键位置要换将,但从来都很难发生,但2月24日一个下午,所有的“号外”也都发生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些事情已经清楚,比如说货币政策将转向支持实体经济,但要逼迫金融“去杠杆”,所以加息很难,但公开市场利率上升较易。比如说金融去产能的目标已经交给了银监会,所以资本充足率会是所有银行的紧箍咒,当银行缺乏资本,就像汽车没有汽油,未来的路将会非常坎坷。所以,商人姚振华的被“顶格处罚”,告诉我们的是,其从事的“杠杆事业”是目前最被痛恨的,没有之一。其被禁入十年,似乎也表明这不会是一次疾风骤雨式的运动。 所以,关注货币政策,可能不如关注监管政策。遥想当年,郭树清在证监会任上,一句“新股IPO不审批,行不行”风靡神州。世界在变,未来我们应该会听到这样一句“严监管,行不行?” 【原文链接】关注货币政策,不如关心监管政策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