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5 月9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对权威人士的访谈《开局首季问大势》,这是自去年5 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以此方式把脉中国经济。文章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 型,更不可能是V 型,而是L 型的走势。这个L 型是一阅读全文
5 月9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对权威人士的访谈《开局首季问大势》,这是自去年5 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以此方式把脉中国经济。文章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 型,更不可能是V 型,而是L 型的走势。这个L 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这是本文最重要的表态之一,代表了中央高层对于中长期经济走势的最新判断和权威定调。
在经济学上,U 型、V 型和L 型代表着相应的经济运行态势。三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在落入相对低位的运行区间后所经历的期限长度有所差异。U 型走势意味着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并在底部持续运行一段时间后再缓慢回升至前期高点,V型则触底即反弹。而L 型的底部时间最长,经济将在相对较低的增速上长期保持平稳运行。
确认L 型经济走势,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中长期内处于“低位”均衡的状态,充分体现出中央高层忍受改革阵痛的定力和加快推进经济改革的决心。未来几年,我国“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在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市场化红利和城镇化红利都已经逐步消退,而新的改革红利尚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必将进入中期降档阶段,期间经济波动呈现小周期变化。即便有反弹和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总体上是一种相对“低位”的均衡。即便如此,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增速和增量来看,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绝对高位。
事实上,历史上多数国家在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之后均面临增速换挡,并在不同时期走出了L 型态势。美国在1985 至2005 年保持年均5.8% 的增长,而后于2006至2015 年转入3.3% 的增长区间。日本1951至1973 年间实现高达9.3% 的年均增长率,1974 至1990 年跌至3.7%,而后又长期保持在1% 左右的水平上,且不时出现负增长。德国分别在实现了1951 至1965 年的6.6%,1966 至1978 年的4% 左右的年均增长之后,80 年代又再下台阶。其他如韩国等赶超型经济体同样也曾走出过L 型经济走势。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失速或者说落入L 型的底部之后能否通过主动改革来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从而实现经济增速下台阶、经济结构和质量上台阶的目标。比如,日本、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适时推进结构性改革,均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走上了技术创新驱动的道路。但是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却由于来自经济和政治等层面的种种原因错失时机,从而长期陷入低水平、低质量的增长陷阱当中。
不难看出,经济增速下降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借机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完成初步的积累之后,经济结构优化应当优先于经济增速提升。在前现代社会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直到1820 年,仍然占全球GDP 的1/3。但是,若论GDP 结构,中国与英国等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国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彼时,英国已经实现机器生产,开始向西欧大陆输出钢铁、蒸汽机、铁路、车辆等产品,而中国依然还是手工制造,出口的产品还限于茶叶、瓷器、丝绸等。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重拾增势的情况下,长期靠过度投资和高杠杆拉动经济的“老办法”,产生了大量低效或无效供给,不断催生新的风险,形成大量的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却始终无法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更为重要的是,在确认L 型走势的同时,权威人士再次明确了我国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解决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才是经济稳定的根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如此,优化经济结构这个长期历史命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经济也才会呈现出更为均衡和健康的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