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潘功胜: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托更加稳健、开放的中国经济

时间:2015年07月20日 作者:Pan Gongsheng 

导读:

IMI顾问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会激发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市场诉求,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托更加稳健、开放的中国经济,在推
阅读全文
IMI顾问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会激发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市场诉求,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托更加稳健、开放的中国经济,在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协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快建设多层资本市场体系、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预警,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首先谢谢陈校长的邀请,很高兴再次回到母校,参加今天的论坛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发布会。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货币研究中独树一帜,国际货币论坛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借发布会的机会,我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和未来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并维持国际货币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选择,而市场选择的重要基础是货币发行体的经济金融实力,以及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迅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外汇储备规模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开放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稳步提升,对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持积极欢迎的态度。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口。危机期间的主要货币波动剧烈。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断遭到质疑,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和推动再次升温。如何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成为一个广泛的话题,国际经济、金融界和学术界进行了大量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2009年,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布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的思考,提出国际货币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的风险一级未来的改革思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开始试点,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步。六年多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币国际使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政策框架逐步完善。同时,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1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正式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便利程度逐步提升,已经有240多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银行发布文件,以提升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和财富基金投资我国银行家债券市场的便利性。 目前,我国离岸人民币市场初具规模,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共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近7000亿,人民币国际化之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得力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市场诉求将会被激发出来,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展必须依托更加稳健、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 首先,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不太远,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换可兑换程度。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完善沪港通,进一步简化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 其次,协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的定价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三,着力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建设多层资本市场体系。同时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推动人民币跨境系统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 最后,积极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预警,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