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钟正生、张璐: 理解全球资产齐涨的逻辑
时间:2019年03月13日 作者:钟正生
导读:
图1:欧元区通胀仍无启动迹象
2)近期市场对欧洲经济的看法更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呈现出经济持续疲软的迹象。2018年3季度德国经济陷入收缩,彼时市场将其归结为汽车排放新标带来的短期冲击。然而,2018年4季度德国经济依然偏软、11月以来工业生产指数进一步大幅下挫、PMI持续走低,都意味着德国经济放缓背后有更深层的因素,包括全球汽车市场达到饱和后不可避免的增长放缓,贸易战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调整、美国对欧洲汽车加征关税的威胁等。在此情形下,欧央行如期释放鸽派信号。2019年1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欧央行正在考虑就新一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展开讨论,来为银行提供新的廉价长期贷款。
3)去年12月及今年1月,以美元计价的欧、美、日、中四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环比大幅扩张,流动性利好在事实层面也已兑现。除了“其它资产”项目的暂时扩张,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助推了2018年12月中国央行以美元计价资产负债表的显著扩张。今年1月,日央行、欧央行的扩表成为主要贡献力量。这奠定了全球资产齐涨的基础(图2)。
图2:2018年12月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显著扩张
全球大类资产齐涨的终结或许在于流动性改善的“预期差”。当前流动性宽松预期已在资产价格上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对预期差应开始增添警觉。
1)美联储对加息决策仍有分歧。目前,市场对美联储今年不加息的预期已达到80%以上,降息概率接近15%。但从今年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来看,委员们对是否结束加息仍有分歧。随着美股收复失地,美债收益率下行减轻对实体经济压力,美国经济的风险点有所减少。一旦美联储加息指引重新增强,或将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造成大幅扰动。
2)欧央行保留加息选项,日央行宽松空间不足。目前,欧央行仍保留着年内加息的选项,且市场对年内加息仍给出了超过22%的概率。不过,考虑到德国作为欧元区财政状况最好的国家,有能力通过加大财政刺激力度提振经济;去年以来欧元汇率的大幅贬值,对这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也会提供正面支撑。因此,尚不排除欧央行在今年晚些时候启动加息的可能性。至于日央行,其加码量宽的空间已很有限,相对来说进一步减量QQE的概率较高。
3)中国央行的货币宽松空间,仍受制于金融监管和稳定宏观杠杆率。2019年1月中国信贷社融数据创下新高,但这与年初银行“早投放、早收益”的诉求相联系,背后也是银行对后续贷款需求和利率下降的担忧。考虑到金融监管、封堵非标和稳杠杆的基调尚未转变,中国货币宽松只是边际上有拓宽,社融、M1等金融数据仍有反复可能。
分享到:
扩展阅读
专家工作室EXPERTS
热门视点VIEWS
文章标签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