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鄂志寰:“一带一路”的经济金融效应分析

时间:2015年07月29日 作者:E Zhihuan 

导读:

作为推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将对全球经济格局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将全面铺开,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即将出台,从中短期看,该战略将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金融
阅读全文
作为推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将对全球经济格局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将全面铺开,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即将出台,从中短期看,该战略将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经济换挡
“一带一路”促进中国经济区域结构调整。“一带一路”已经开始取得早期收获。近期,国家开发银行与新疆探讨建立喀什经济开发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也正式启动了公路建设招标,促进巴基斯坦出海口瓜达尔港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系列相关项目开始产生投资拉动效应。“一带一路”的相关省区把构建自由贸易区作为战略突破口,新疆提出建设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宁夏提出建设中国—海合会自贸区先行区,连云港拟申报建设中哈连云港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将产生积极的区域协同效应,推动沿线省区的全面开放,由此可以打破原来点状、块状对外开放的模式,改变区域发展的版图结构,强化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与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带”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走廊。同时,上合组织决定开辟从连云港到圣彼得堡的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总里程近 8500 公里。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已经启用,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一路”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建设中缅印经济走廊、泛北部湾沿海国际经济走廊、中越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五大西南国际经济走廊,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一带一路”将以通路、通航、通商为突破口,加大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力推优势产业发展。
通路涵盖铁路、高铁、建材等行业。铁路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和互联互通的主体。根据估计,未来“一带”沿线区域包括中俄高铁等的铁路线路总长在 1 万公里左右,涉及总投资 3000 亿元~ 5000 亿元,将为中铁、铁建等公司增加可观的营业收入。通航将为航海、航空相关行业提供较大发展空间。“一带一路”交汇点落定江苏,全省已启动对出海口连云港的全面规划,以产生港口、产业、城市的联动效应。航空业需求旺盛,预计国家政策将令服务类、配套设备类、整机生产类公司先后受益。通商将惠及能源、核电、化工、农业等领域。沿线基建工程带动区域内能源需求增长,而更多进口管道也能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随着国际运输大通道的建设,高铁、轨道交通在内陆国家的发展将弥补经济地理上的不足,推动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一带一路”周边国家转移。
“一带一路”将为出口增长提供动能,加快出口模式创新。“一带一路”辐射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等几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全球总量的 23.9%,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为中国出口提供新的增长点。2014年我国对东盟、非洲、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增速。中国连续五年成为东盟第一大交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有望在 2020 年前达到 10000 亿美元。预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比在未来十年有望提升至三分之一。“一带一路”将推动以项目承包等形式输出劳务及先进的装备、技术、管理等,使其完成由低端制成品、消费品向高新技术的出口转型,打造系统化的贸易产业链。周边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比较优势,在交通、通信、农业、化工、纺织、能源、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对外投资及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4 年中国外资流入 1280 亿美元,对外投资 1400 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海外投资国和全球第三大外资提供国。但是中国的海外资产结构不合理,净投资收益偏低,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停留在较初始阶段,跨国公司尚未形成全球布局,不利于中国的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的消化。中国在扩大对外投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尽快完善投资结构。“一带一路”将在改善对外投资结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2020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建投资需求达7300 亿美元。若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占比从目前的 13% 提高至30%,则未来十年总投资可能达 1.6万亿美元。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对外投资,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突破资金瓶颈,同时有效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获取更高的海外投资收益。
“一带一路”推动结构性金融业机构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增长的瓶颈,而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组织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这四大机构作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发展银行的补充,将为周边新兴市场的基建、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提供投融资支持,标志着中国支持型金融体系的兴起。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作为区域多边金融开发机构,分别面向 5个金砖国家及 6 个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国使用外汇储备向亚投行提供其法定资本(1000 亿美元)的 50%,向丝路基金提供首期资本(100 亿美元)的 65%。亚投行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政府多边合作基金,而丝路基金是原有投资基金模式的创新。支持性金融机构将以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为目标,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在推动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进一步便利化的基础上,为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支持性金融体系对各类资本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一些沿线省份纷纷酝酿推出地方版丝路基金及其他类型基金。“一带一路”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的业务机会。商业银行可以紧抓重点客户和项目,满足大型国企的融资需求。例如预计中铁、中交、中铁建、中电建等企业会成为“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先行军。商业银行还应根据“一带一路”对中国出口结构带来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放贸易融资等相关产品,创新支付工具和方式。
“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一带一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加深。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了一条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独特路径。过去五年来,人民币离岸市场在规模和结构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人民币流动性供应、清算支付管道、外汇交易场所、投融资便利、风险管理平台等诸多重要职能都取得明显进展。尽管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跨境使用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与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在投资和储备功能的国际化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加快推动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是货币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一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定,中国大力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 14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及投融资货币。另一方面,庞大的贸易和基建投资规模将推动人民币计价及支付走进当地市场,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人民币在更多的区域中心使用,有助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近期国务院已宣布将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将扩大境内企业的融资渠道。 总之,“一带一路”是史无前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相当一段时间内将面临着交通、通信等硬件设施缺乏、法规政策不兼容、缺乏政治互信等挑战。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文化宗教冲突、恐怖主义风险亦不容忽视。因此,商业机构也应强化相关的风险控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沟通磋商,充分发挥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的业务合作机制和平台作用,扩大利益契合点,推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