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汇率波动完全放开是“大事”
传统的观念已改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把人民币视作“外汇”进行投融资,宏观决策层面也在思考改变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包括早日进入SDR构成货币)等,这些都是朝着人民币资产国际化方向阅读全文
一、汇率波动完全放开是“大事”
传统的观念已改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把人民币视作“外汇”进行投融资,宏观决策层面也在思考改变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包括早日进入SDR构成货币)等,这些都是朝着人民币资产国际化方向的努力。自贸区设立以来通过离岸与在岸交易基本消除了境内外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差价,再通过十项技术措施让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基本得以实现。这些技术措施主要便利实体经济正常交易,同时将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管理阀门嵌入融资主体的日常资金活动中,杠杆率的设定和风险转换因子从微观角度杜绝了“热钱”和“空转”的可能发生。多角度风险管理的账户信息管理系统使得预警信号及时对接各个管理层。然而,以上都是应对“六、七级台风”的设定。尚未对“突发”的金融危机(“十二级台风”)对人民币汇率的可能冲击予以估计。因为金融(货币)危机的典型特征就是汇率剧烈波动(大幅度贬值)。而国际上恰恰将汇率波动超过一定幅度设定为一国金融危机的标志。
二、取舍中间价设定是“核心”
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审视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的时候了。这涉及到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两部分要素: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 人民币汇率波幅。政府、机构等买卖双方都清醒地认识到与市场力量长期 “较劲”是不可持续的。为此,2014年7月1日起银行可基于市场需求和定价能力对客户自主挂牌人民币对各种货币汇价,现汇、现钞挂牌买卖价没有限制,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定价。实际上人民币定价权已经下放,但国外媒体还是死咬着“人民币中间价没有放开”不放,他们的推理是:如果中间价没有“放开”,根据中间价的浮动放开实际上就变得毫无意义。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为: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但国外媒体还是认为中间价实际操作不透明。并猜测中国监管部门会逐步减少设定中间价的周期,最终取消通过设定中间价干预人民币汇率这个工具。外国媒体的猜测的逻辑是:在SDR主要货币中都没有设立中间价。人民币要进入SDR,除了其他要求外,汇率自身浮动机制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做市商自身的素质还有有一个提炼过程。
三、去除中间价设定还须“宽限期”
被攻击 “不透明”的中间价是否可以立即取消?还是逐步(通过拉长周期)过渡?取消后银行的议价能力能否应对突发的“十二级台风”。我们首先看看目前中国是否存在取消中间价的“存在”基础。
首先,在中国的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过半投资在美国。某分析报告保守估算当前中国对外经济往来中可能已经形成大约1万亿美元的“经济暗物质”,而当前中国的对外净资产不到2万亿美元,说明如果考虑到“经济暗物质”的湮灭效应,中国的对外金融净资产很可能减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对外经济中“大资产、弱货币”的地位不对称。况且多数情况下,西方七国都是对汇率联合干预,他们会参与为此人民币汇率的干预吗?换句话说中国会加入西方八国首脑和财长会议吗?
其次,美国一手调控美元利率,间接影响美元汇率;另一手通过石油的美元标价,玩弄地缘政治。为此地缘政治影响的资源性国家,如沙特、阿联酋、伊朗等便钉住美元,保证了在世界经济衰退期(石油需求减少时),其货币不贬值。避免衰退期逆差和本币贬值的叠加冲击。俄罗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卢布则无法继续钉住美元,贸易逆差和卢布狂跌的叠加冲击使其陷入危机边缘。美联储的利率调整指挥着全球资本“千军万马”,国际游资从大宗商品的库存的进出,直接影响商品成本变化,从而影响各国的输入型“通胀”和“通缩”。汇率变动的功能之一就是阻断这种“传递”。
四、建立“两个参照物”为去除中间价做准备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人民币进入SDR构成货币,那么中间价这种方式则不可能继续沿用。在没有中间价设定的人民币汇率走向何方?必须建立市场力量的议价机制。银行与客户议价的参照物是什么?人民币从建国初以来的“换汇成本”(参照物)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存在就有其理由。“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如果企业都活不下去,汇率波动的意义何在?进出口成本不仅涉及到大宗商品进口(占中国进口的半壁江山以上),而且决定着“通缩”或“通胀”传递,为此要建立中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指数(人民币计价)体系。人民币汇率表面上还有参照美元汇率成分,实际上更多的考虑还是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力。 这是央行主要职责(抑制通胀和防止通缩)。此外,在IMF的有效汇率的基础上再建立人民币指数(涉及到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市场份额等),这种市场份额充分体现了人民币与其他币种之间的竞争力。中国要予以买卖双方参照两类指数进行议价环境,而汇率波动幅度反过来又对指数予以信息反馈修正。美国就有三类美元指数,全世界大宗商品交易指数也在美国(芝加哥和纽约)发出。中国为了避免俄罗斯类的危机,同时也是应对美国一手操纵利率和汇率,另一手玩弄大宗商品价格的“对策”。就目前来说,要为最终去除“中间价”创造条件。在这方面,可以尝试通过自贸区的八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来编制中国大宗商品指数,并且编制可供全社会参考的人民币指数。政府、机构、企业和家庭进行人民币兑换就有了参照物,相应的衍生品会由此产生。因为参照指数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秩序”。汇率自由浮动绝不是“浮萍”模式。
五、本轮中间价的调整对宏观经济对影响
这次中间价的调整早就在业内估计之中(六月初本文就写出来了)。本着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向,本次调整只是一个开端,将来随着人民币进入主要国际货币(SDR)阵营,中间价会最终淡出。而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下:
(1)外汇市场做市商的预期作用将加强,同时他们的定价也将效率更高。这次予以做市商更大的空间:既要考虑时间的延续性(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又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的供求关系来提供中间价报价。他们的预期分析作用就大了。变相鼓励准确报价的做市商,那些多次报价不准确的做市商将要受到市场的“边缘化”。这也是给中国外汇市场做市商成长壮大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汇率弹性将扩大,但打赌人民币大贬值仍将会收到重创。也就是让市场知道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双向的,并且幅度更大。但不会偏离长期“稳定”。一个成熟的货币汇率的特征就是围绕一个区间(进出口商均能接受的底线)上下波动。那些打赌“超越底线”的“资本”只能受到央行干预或国际联合干预的重创。
(3)有利于股市上市公司的业绩,出口企业盈利将会提高。中国上市公司都与进出口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出口企业。货币贬值(或下浮)都是出口企业业绩向上的机会。股市行情与汇市行情负相关适用于进出口占GDP较大比重的国家。
(4)有利于避免步入“通缩”的陷阱,由于美元升值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传入的通缩将受阻。日本的长期通缩与日元趋势性升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汇率传递一些国际成本“信息”还是必要的。经济下滑和通缩相遇则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总而言之,这次中间价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实体经济“休养生息”。唯一不利的是对那些暂时准备持有人民币的非居民来说,他们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