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2017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系列三:人民币国际化动力分析

时间:2017年08月26日 作者:IMI 

导读:

2016年,在多重压力下,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国际货币职能从初始的贸易计价结算向贸易、金融交易及储备领域全面拓展,国际货币合作稳步开展,清算体系基本覆盖全球,
阅读全文
2016年,在多重压力下,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国际货币职能从初始的贸易计价结算向贸易、金融交易及储备领域全面拓展,国际货币合作稳步开展,清算体系基本覆盖全球,人民币国际化长期趋势总体向好,前景广阔。 第一,国际金融合作与架构改革取得进展,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2016年,全球市场波动加剧,金融脆弱性普遍上升。在G20框架下,中国主动作为,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金融话语权,也为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大国责任与担当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正能量。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迈入国际货币行列。IMF对人民币的国际背书,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人民币成为全球央行外汇储备货币的重要选项之一,有助于带动海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夯实人民币国际金融交易与储备职能。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货币互换体系扩容至36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与IMF、世行、亚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组织的合作,并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等平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经济总体稳中向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一国经济实力对该国货币国际化具有基础性作用。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依然位居世界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强化创新引领,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倡导绿色环保,致力于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在全球政经风险上升、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的特殊时期,中国经济依然表现出自身的韧性与潜力,发展质量与效益均有所提高,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坚实支撑。 第三,“一带一路”与各类试验区构筑开放平台,中资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新时期,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人民币国际使用提供坚实载体。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有序推进,中国加强双边、多边务实合作,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区域经贸交流加深,为人民币区域使用增添有利条件。超过一半的人民币结算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另一方面,中国进一步完善外贸及投资环境,以试点促创新、促推广。2016年,自贸区建设进入3.0时代,上海等自贸区在金融开放、跨境人民币使用方面的成果进一步推广,并新设七个自贸区试验区,十二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人民币国际化领域积极探索。云南瑞丽中缅货币兑换中心、广西区域性跨境人民币业务平台、霍尔果斯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试点地区等,则进一步为人民币区域使用打开了边境窗口。新时期,中资企业加快“走出去”,掀起海外布局与并购浪潮,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推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 第四,跨境使用渠道有序开通,人民币清算体系基本覆盖全球。2016年,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兼顾功能拓展与风险防控,遵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需求等基本原则,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一方面,重点放宽资本流入方向汇兑交易,取消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额度限制,银行间同业存单市场进一步向境外机构开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境外央行类机构相继获准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尽管人民币境外债券发行遇冷,但熊猫债市场发展迅速,人民币计价央票、人民币绿色债券、SDR计价债券等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币外汇直接交易业务快速推进,2016年新增11种货币对,基本涵盖国际主流货币以及主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人民币成为交易量最大的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股市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完善,沪港通运行良好,深港通也于年末如期启动。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法规制度、监管框架、配套设施等基础性建设,推动会计准则、监管规则、法律规章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2016年,中国完善外债和资本跨境流动管理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秉承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思路,在深化开放的同时防范套利投机行为,加速外汇交易系统等硬件设施建设。在清算安排方面,人民币清算行体系基本覆盖全球,特别是2016年将美国、俄罗斯纳入离岸人民币清算体系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运行良好,直接参与者由投产时的19家扩展至27家,480家间接参与者覆盖6大洲78个国家和地区,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蓄长久能量。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