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谢谢各位。今天我是带着学习的目的过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也参与了一些项目的策划设计,今天我们是一个探讨,我想结合今天的主题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基本想法。创意讲好中国故事,资本助力阅读全文
谢谢各位。今天我是带着学习的目的过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也参与了一些项目的策划设计,今天我们是一个探讨,我想结合今天的主题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基本想法。创意讲好中国故事,资本助力文化传播,讲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文化传承和传播,“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倡议,我觉得“一带一路”也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里面确实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优势产能的合作,当然还有文化产业的贸易,文化产业的相互投资。为什么我用了两个词?一个是传承,一个是传播。一个是本身中国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继承、弘扬,这本身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另外,我们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我是不大同意我们用“文化软实力”、“文化战略”这些带有一点来者不善的那种感觉,其实我们自己心里都知道是怎么个意思,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称为文化传播,而且是文化的相互传播。我们一方面是有一个继承,另一方面要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我们也欢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中国来,变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文化潮流。传承和传播都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文化领域的建设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交通基础设施可能涉及到几十年、上百年,但文化的传承可能影响千年。
第二,文明与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刚才熊老师也讲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宗教、文明,而今天整个世界已经在探讨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各种文明形态在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下出现了一些摩擦、碰撞,出现了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处理,无论从大的宏观战略到微小的项目实施上大家遇到很多困惑。我感觉世界在文明之间的碰撞当中还缺乏比较好的出路。这提示我们在“一带一路”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要高度的重视文化文明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中华文明一直是主张和合文化,君子和而不同,熊老师讲到科学求同,文化求异,我觉得非常好。中华文明我们能接纳、包容世界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其他的文明形态是不是能做到这个我们心里是没有底的。
所以,涉及到我们探讨创意产业和城市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可能要高度的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甚至冲突。往大了说,这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往小了说,实际这涉及到我们很多机构,很多基金的真金白银的投资,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文化品牌和城市的名片。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大家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城市的关键词。我们一方面确实要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要宏大。同时,我们落地还要微观。文化的品牌和城市的名片它是一致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到很多的城市,有很多重要的城市,知名的城市。中国国内参与“一带一路”的地区也涉及到很多城市。这种城市的名片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如何结合起来,如何打造出本地区有特色的名片,如何打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现在我们没有看到特别系统的构想,实际上是比较分散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差异是非常大的,我们可能在耶路撒冷哭墙边上能感受到强大的宗教信仰的力量,我们在特拉维夫能感受到活跃的创新的力量,我们在西安能感受到当年汉唐时期中国盛世时期的气魄,我们在成都能感受到中国巴蜀文化中蜀文化生活的惬意、畅快等等,每个城市的情况都非常不一样,怎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利用我们的创意八成是的名片和本地优势的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文化产品,这还需要我们深度挖掘。
刚才黄所长讲到几个文化产品的案例讲的非常好,故宫的文化产品,还有中国的游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名片。在“一带一路”当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城市如何把自己的名片提炼出来,同时又能够相互包容。
第四,文化投资与贸易。我们在文化投资领域这几年在国内确实增长速度比较快,产品的形态,整个产业发展起来,资本与产业的结合应该说也确实做了很多突破。当然,还有很多限制,这里面有我们国内政策,有一个放松管制,有一个所谓合理监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文化的对外投资现在还不够强,“一带一路”沿线势必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对外投资,我们的PE机构,我们的金融机构如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如何去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的文化资源,这个问题刚刚破题,甚至连题都没有破,印度已经是一个电影生产大国,相比于印度的电影市场,中国还有点望尘莫及,我们这个市场确实很大,但是我们电影制作的产业流程,我们资本投资的强度可能和印度还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也知道伊朗的电影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对于这些优势资源的挖掘,包括中东地区特殊的风土人情,中队地区的风土人情,我们的产业投资怎么投,怎么结合,确实没有破题。
第五,项目落地,今天是一个论坛,但是我们很多机构在这儿,我更关心的是大家说完了之后这个事儿怎么落地。我基本的想法,智库驱动,资本引领,产业延伸,项目落地。从文化产业形态上来讲,无论是我们从宏观上讲还是从中观上讲,最终还是靠微观的落地。今天这个论坛实际上是一个智库的形式,给机构也好,给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也好,提供一个思路,最终还是靠以资本为纽带把产业链串起来,把创意能够资本化,能够产业化、产品化,产品有比较好的市场,把整个产业上中下游打通,最终实现项目落地。
讲好中国故事确实需要宏大叙事,但我觉得更需要微观的落地,特别是项目的落地,它需要有产品载体,产品是一个从物质到意象,产品多了,产业成熟了,中国文化的形态就会从物质的形态变成意象的形态,从而形成所谓大家对中国文化的概念、认知,形成一种认同。
产业的载体我想特别强调政府搭台民间先行,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刚才有几位老师也提到有些产品。我们做了,也不是太成功,但是我们看到国外很多成功的案例,这里确实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精神,还有投资家精神,给企业家和投资家创造比较好的环境。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家要特别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过去在文化产业的投资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时往往太多注意了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的作家基本上只能写他自己所生活的区域,本乡本土的事情,陈忠实先生写《白鹿原》是他们生活的区域的事情,我的本家莫言先生写的主要是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事儿,这是中国作家群体的一个特点。作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传承传播和拓展,它是需要一个工业化生产的过程。可能有的老师不太同意这种观点。举个例子,我们都看过话剧《白鹿原》,拍的非常好,非常震撼,最后落幕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但是我们能不能用《白鹿原》生产的工艺生产其他大的话剧、游戏、电影、电视作品呢?我跟《画皮》的出品人聊过,他最近做另外一个电影,他说我做出来的一定是成功的,票房我不担心,为什么?我充分借鉴美国电影生产的工艺流程,别人三个月拍一部电影,我三年、五年拍一部电影,每一个工艺都非常的用心,非常的精准,我想这样的电影从创意到制作到生产到推广到销售它是不可能不成功的。
我这里想强调的一点,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要转变一个观点,特别是从投资和生产的角度来讲,文化创意的产品是需要精细化的工业生产流程的,这是我们以往有点忽略,甚至我们很不屑于做这个事情,也希望今天在座的企业家、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充分的关注。
【原文链接】
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博士: 创意讲好中国故事,资本助力文化传播